日前笔者在国外军事论坛看到这样一个帖子,美国的枪迷在讨论中国新式的QBZ-191突击步枪,他们认为这款回归主流的新枪看起来不错,但就枪支本身的设计来看,并没有什么亮点。
与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的新式轻武器相比较还是存在差距的。从无托式步枪的岔路上掉头回来,在有如此众多可供借鉴的成功范例的前提下,QBZ-191依然设计得如此保守,很难说这是一个成功的作品,而且从综合性能去考虑的话,甚至可能已经落后了。
对于国外枪迷这个评论,笔者觉得各国对轻武器的要求不同,所以国外军迷的言论难免有言过其实的成分在里面,但是,笔者基本认可他的观点,191新式步枪确实做的有点保守了,尤其是在模块化方面做的非常不足。
众所周知,越南战争时期,美国根据丛林作战需要,掀起了小口径突击步枪的浪潮,大量使用5.56毫米口径的弹药,随后,前苏联军方认可这个理念,开发出5.45毫米口径的武器和弹药。中国的5.8毫米口径自成一派,兼具美俄小口径的优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穿甲能力也是可圈可点的。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又是美军首先发现,在阿富汗山区作战时,小口径弹药力不从心,经常被塔利班使用的7.62毫米口径的老式步枪和AK47突击步枪,从较远距离压制。小口径无用论在美军中已流行了十多年,直到最近,美国陆军开始全面对比测试6.8毫米口径弹药和下一代班组武器(NGWS),这明显意味着全球轻武器领域又将出现巨大变革。
俄罗斯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相比美国投入巨资重新开发6.8毫米口径弹药和武器系统,他们的做法显然更具实用性。那就是同一套下机匣系统,通过采用不同的上机匣,适应不同口径的弹药和不同兵种,不同环境的作战需求。
比如,在使用5.45X39毫米口径AK-12步枪的基础上,发展出7.62X39毫米口径的AK-15步枪,以及使用西方5.56X45毫米口径的AK-19步枪。
他们的共同点是几乎相同的发射组件,相同的布局和设计,以及相同的操作方式,唯一不同的是弹药口径有所区别。你可以说俄罗斯人此举是不思进取,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轻武器差不多已到了极致,而且在这个无人机和导弹称雄的时代,单兵武器的作用进一步下降,笔者倒是非常欣赏俄罗斯人这种务实的做法。
毕竟,新的AK-12系列在可靠性,精度和战术拓展能力方面达到了新的平衡,非常值得我们参考。
所以中国的191新式步枪的问题就在于,增强了战术拓展能力,保持了可靠性,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使用多种弹药的能力,因为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弹药比枪械更为关键。
枪械其实就是一个发射平台,而打击敌人靠的却是子弹。如果5.56毫米子弹在山地和高原力不从心的话,那么5.8毫米口径的子弹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所以笔者认为,191步枪有必要学习和参考俄罗斯的AK-12系列步枪的经验,在相同的平台下,发展出兼容不同口径的型号。5.8毫米口径可以继续使用,再开发出6.5或者6.8毫米,或者直接使用7.62毫米口径的子弹,将极大增强我军步兵的射程,精度和杀伤威力,尤其是当对手普遍装备重型防弹衣的情况下,5.8已经落后,必须依靠更大口径的弹药才能解决问题。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有必要再开发出新的口径吗?现在火力这么强大,步枪只是用来自卫而已。没错,正是出于自卫的需要,才更要使用更大口径的子弹,试问,如果你手里的武器连对手的防弹衣都打不穿,你该如何自卫呢?况且,随着光学瞄准设备的普及,班组火力的有效射程已经达到800米左右,但小口径弹药的杀伤范围只有400米左右,所以美军不惜耗费重金开发6.8毫米口径的新式弹药。那么将来一旦出现需要的时候,俄罗斯有AK-15发射7.62毫米口径的子弹,美军有新式的6.8毫米口径弹药和新式步枪,我们却只有发射5.8口径弹药的191步枪,看得到,打不着,多么尴尬和难受!总不能还从武器仓库里把81杠请出来吧?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笔者认为外国枪迷说得也没错,经历95式的激进之后,191式步枪过于保守,可能导致它一出生就已再次落后于主流,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