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楚团长发了一篇微博火了,截图传遍了各大微信群:
转发之后,我的粉丝在评论区这么说:
“基金圈的张磊,买下整个赛道。”
“中年人才做选择,小年轻全都要!”
看样子这种现象还不少:
更惊人的是,有基民买了500只基金,立志要亲手打造出一个FOF700:
牛叔说,要感谢某宝,给年轻人有机会方便快捷接触到各位大佬管理的基金。
本民工想起了我那位去年买中欧时代智慧的女同事购买的理由:
“我觉得这个基金的名字比较有智慧,所以买了肯定能涨。”
当时我提醒她,这是个新人管理的,要谨慎,结果去年的业绩啪啪打了我的脸:
当然大波哥对这只基金的管理也有卓越贡献。
结果下午的时候,许久不联系的95后师妹突然找我,说最近感觉很焦虑,压力很大,一问是基金回撤太大了,感觉顶不住了。
我问她:都买了啥?
说一个,一看,易方达中小盘,重仓白酒的。
再说一个,鹏华匠心精选,重仓白酒的。
再说一个,汇添富中盘价值,还是重仓白酒……
我忍不住问:合着你买了几个基金,全是白酒,那你为什么不直接买招商中证白酒?
回答:买了呀。
我:……
我不是编的段子,绝对是真事:
然后她还给我秀了下部分持仓:
看完这个持仓我忍不住感慨:
这已经是一个人人都是FOF基金经理的时代。
我不是跟你开玩笑,FOF基金经理是公募行业最尴尬的存在之一。
今年元旦看到一个榜单(出处不知道是基金报还是券商中国,忘了):去年最牛的FOF基金经理收益为48.2%。
当时我做了一个粗暴对比(就以我自己的组合为例),2020年1月16日成立的“投基方法论”组合全年上涨48.33%(单位净值为1.4833),同期沪深300上涨25.60%,该组合在约1年的时间跑赢沪深300指数22.73个百分点,最大回撤是14.24%。
但是即便FOF的第一名,2020年最大回撤也有13%多,夏普比率2.18……看上去,这个波动率也并没有平滑多少收益。当然,我还没反智到觉得自己比基金经理强的地步,本身FOF在运作上就有很多限制(而且不是以短期收益率为主要目标),导致各项数据被各种大V组合以及公募自家组合完爆。
无论你怎么吹,全行业也就1000多亿的保有量,坤坤一个人的管理规模吊打整个FOF行业,市场就是用脚投票——FOF就是个鸡肋。
本民工听说过有大力发展主动权益的,有大力发展指数的,还有大力发展固收的,甚至有大力发展专户的,唯独没见过哪家主打FOF。
我的朋友王总说过一个得罪人的理论:观察一个行业要看这个高端人才的流向……最顶尖的基金经理,从来都不是FOF基金经理。(然后他补充了一句:最顶尖的公募基金经理,最后都去了私募。)
后来我看了下历史上一些FOF基金经理的资料(以及一些行业传闻):确实有一些FOF是公司副总、部门总挂个FOF产品,以及哪家大企业董事长的公子在管……
各种SVVVVVVIP乱入,这都是公募基金要维护的关系啊:XX行长的千金,想做投资不想去中后台,你不给安排个光鲜好差事?XX领导行政事务缠身,给挂个FOF,不过分吧?
各家公募的老总心里都清楚得很。这个话题不深入说了。
当然,我不是机枪扫射所有FOF基金经理,还真有很多非常厉害的FOF基金经理,我之前听过两个FOF基金经理的路演,理论体系非常扎实,扎实到我觉得他们当FOF基金经理实在是可惜了,业绩也确实可圈可点(跟比较优秀的主动权益比就是差点意思,你说气人不气人)。但即便是非常优秀的FOF基金经理,因为种种原因,市场很难认识到他们,也得不到公司内部的支持(你问问哪家公募基金市场部愿意去持续营销FOF产品这种发行即巅峰规模各种缩水的赔钱货),这其实也是一个很难做出彩的行业。比如你管的FOF重仓了袁芳、乔迁等,业绩很好是不是?那是人家袁芳、乔迁的水平高加上你的运气好,跟你FOF基金经理有什么关系。而且这行业全部都喜欢买工银文体产业和兴全商业模式,作为基民,看好的话为什么不自己单独买?
(图片来源:好买财富)
然后很多FOF产品里面,还有很多自家的产品,美其名曰节省管理费,其实里面的产品真的一言难尽。问题是,公司要求你的FOF必须买自家的产品,强行给你喂屎,你敢不买吗?
当然你可能要说,FOF追求的是长期稳定的收益,所以收益曲线很平滑,不会太过于激进,尤其是很多养老目标基金,承担着第三支柱的作用。
然后养老目标基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几年了都没后文。
据传原因可能是,相关税务以及财政部门认为,能买基金的(能使用第三支柱的)都是有钱人了,给本来就有钱的人节税,这不科学啊,这对收入分配不公平啊。
然后还有个事情也是FOF的痛点:风险偏好不明确。
不管是股7债3也好,还是股3债7也好,你这个底层资产都太复杂了,我这种半路子出家的伪专业人士都一眼看不穿底层是个什么玩意儿。
再比如我问你,有没有哪个FOF基金经理/FOF产品做得特别好?你想得起来名字吗?
肖志刚说的很对,现在老百姓之所以各种被收割,就是金融机构把产品设计得太复杂,以至于大家看不到产品背后的底层资产。
就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从来都不建议身边的朋友买FOF产品。
(没有强硬背景的)FOF基金经理其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
这届95后基民擅长自己搭配,追逐自己喜欢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自己亲自买遍易方达蓝筹精选、诺安成长混合、中欧价值发现的感觉非常爽,而通过FOF去持有,总感觉不是真正持有了这些底层基金。
别小看这些年轻基民。
年轻人现在没钱不代表未来没钱,这个买几百,那个买几千,其实就是升级打怪练经验,以后现金流越来越多,拥有投资经验的曾经的年轻人就会展现出强大的购买力,那些自己曾经购买过且体验非常好的产品就变成了信仰。
所以你们明白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傅鹏博了吧,因为我之前是兴全社会责任的持有人啊。
本民工之所以对市场上那些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那么熟悉,完全是因为我买过的基金产品超过300只。所以我没有资格嘲笑这届95后基民,我自己就是韭菜头子,踩坑无数,为公募行业贡献了巨额的手续费。
趁着年轻本金不多,多买买基金,多踩踩坑,没啥坏处。投资是认知的变现,亏钱是最好的投教,不断学习,你也可以成为“野基大神”、“野生FOF基金经理”。
最后咱也别操心FOF基金经理的未来了,能当上基金经理的,那个个都是人中龙凤,非富即贵,再怎么样也挣得比咱多得多得多得多,大家还是操心下自己的白酒啥时候回本吧。
——身高165cm、体重200斤的本民工在8平米没有窗户的地下室群租房里,用一台02年产的破电脑一边吃着12块的酱油炒饭外卖(加了个蛋)一边抠着四天没洗的脚丫子写完了这篇文章。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作为投资依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