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热销的很多新能源汽车
都是可以联网、与你对话
并且正在迈向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
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提出,这些周身遍布传感器、摄像头,可以记录行车数据、道路信息,甚至车主使用习惯的大号“移动终端“,信息安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据研究机构估算,一辆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最高可达10TB,这相当于10000G,数据类型包括车辆行驶数据、车身数据、操控数据等几十种。当车主在车内大屏上,打开各种应用的时候,同样会产生相应的数据。
作为汽车厂商来说,了解用户习惯,进行迭代设计,都要靠这些数据。甚至有人说,数据将取代发动机、变速箱,成为未来汽车厂商最核心的技术资源。但是,如此海量的数据一旦被泄露被滥用,后果不堪设想。不仅会威胁到个人隐私,行车安全,甚至会危害国家安全。上海交通大学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任殷承良举例说:
“车外的大量的摄像头、激光雷达,它会感知周边,可以通过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去构建高精的地图,这是事关国家安全的事。”
当汽车越来越智能,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越发突出。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谈剑锋就此递交提案。
他建议由网信办牵头工信部,尽快完善和落实智能汽车软件供应链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产业安全、健康稳定发展。从软件供应链着手,做好软件代码安全审核和规范,在符合国际规范的前提下,完善相关行业监管法规,要求代码透明,要求各类软件都要通过安全检测,尽可能减少软件漏洞和木马,确保产业安全、健康稳定发展。
他还提出,规范智能汽车各类数据存储符合国家法律,未审查不得出境,确保国家安全;鼓励区块链、可信多方计算等数据保护共享创新技术的应用,加强监督检查,防止车联网数据在开发和商业化应用中被过度滥用,有效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确保社会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
殷承良教授也表示,激光雷达也好、摄像头也好,数据的最前端,从采集到传输、分发,到最后利用,以及可能出现的跨境问题,每一个部分,都应该合法依规。不但如此,这些采集数据的硬件本身,也应该做到自主可控:
“还是苦练内功,要迅速解决核心的关键性的一些零部件自主可控的问题,芯片大家都已经讲得太多了,可是类似这种高精度的传感,它是信息源获取的最前端,这个东西没有自己的,也是很要命的一件事。”
眼下,很多智能网联汽车行驶在马路上了,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车企已经在形成一些规范。比如上汽与浦东阿里巴巴联手打造的智己汽车,公司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隐私保护委员会。公司CEO蒋峻说,开发过程初期,他们也从源头上拒绝采用可能泄露消费者特别敏感信息的技术。
“采集层面尽量不涉及到特别核心的隐私信息。其次,智己汽车将在体系层面上与个人信息进行脱敏。所有用户数据,理论上都会首先进行清洗,再交付到数据工厂进行计算。隐私、包括用户的数据价值都需要重点保护,不能随便使用。这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做法,包括数据安全、数据加密算法、芯片等等,在4月会有详细的沟通。”
谈剑锋认为,核心还是要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有切实的机制或者机构来专门针对这些数据,拿出管理办法:
“我们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关于数据合规应用的评审制度,就像我们现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一样的,严格执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对网络安全的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审查。”
安全是1
没有这个1
再多再好的体验也是0
就像智能手机最早出现时
暴露出一系列网络安全漏洞
现在的智能网联汽车也处于类似的萌发阶段
抓紧行动,建章立制,打好补丁
我们能少走很多弯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