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阜阳人,阜阳哪里好玩,可能得不到太肯定的答案,但问哪里好吃,那可是瞬间就能完成一篇文章。
一个卷馍已经征服了祖国大江南北,杭州、上海、西安、北京…都能找到关于它的安利。甚至还上了当地的电视台,成为当地人美食记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别提一碗板面早已经成了河北的美食代表
全国乱转的“天津大麻花”据说也是阜阳产
。
/ 在三里湾,偶遇35年的煎凉粉 /
作为资深吃货,自然是少不了走街串巷,去搜罗各种美食。因为年会,去了趟阜阳三里湾,我发现...
其实,除了三里湾的人和事,今天我想聊聊那位印象深刻的老者。
那天,刚走进巷子口,就被一股特有的香味吸引了,本来以为是前面的关东煮,走过了,回头才发现是煎凉粉。也就是这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这位卖了35年的肖大爷和他的故事。
走到肖大爷的摊位前,赶紧点了一份煎凉粉。肖大爷一边煎凉粉,一边和我说道:他名叫肖学义,今年66岁,摊主肖大爷,从31岁开始做煎粉,一直坚守到现在。掐指一算,足足35年。
凉粉切成薄片在平底煎锅上煎至两面焦黄,加入盐、葱花、蒜、辣椒等调味,豪华一点的还会加个鸡蛋。
等待过程中,浓郁的香味和极佳的卖相就已经让人垂涎欲滴,到手更是要趁热吃,一边被烫得倒吸气,一边被嘴里的浓香俘虏。是隔几天不吃,就会想念的味道。
/ 肖大爷,有他自己的生意经 /
肖大爷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特别朴实,看着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辛酸变得世故。关于煎凉粉,他也有自己的一本秘籍。
前些年一直在甜水井那边卖煎粉,因为吃的人少了,现在是三里湾和甜水井两头跑。家里现在就他和老伴在忙着,这个小生意。
因为年纪大了,孩子怕他记不住号码,还特意写了帮他放在手机壳后面。
现如今家人的孩子都成家了,肖大爷两口也老了。虽然现在生意不好,身体也大不如前,但不想给孩子添加负担的的他,仍然坚持着这份糊口的营生。
35年来,肖大爷一直坚持用真材实料,保持煎凉粉的口感,凉粉选用的是豌豆粉,酱油、鸡精等条纹也坚持用大品牌。
不光如此,来吃的人再多,为了保持老味道,肖大爷坚持住煎粉的时长,都要把凉粉煎透,这样凉粉的焦香才会更加浓郁。
/ 没有门面的凉粉摊 常年驻扎甜水井 /
因为现在生意不太好,肖大爷的凉粉也是流动的。上午11点到下午5点在三里湾,到了6点左右,就会赶回甜水井巷附近的幼儿园。
关于甜水井,小编在收集资料时,还有这么一个传说:
0
关于甜水井
“古时候(宋朝)顺昌(阜阳)城到三里湾就三家子人家,其中一家——刘家就在三里湾附近开个小吃铺。一天,知府大人苏东坡到三里湾查颍河水情,暴雨后,水流翻花叠浪,苏东坡布置了加固堤坝后回府。
这正值三伏天,酷热难耐,就到刘家小店休息一下,想喝口水,小二就用碗到井里舀了半碗水,苏东坡看见那哪是井,就是一个小水池,离地有二三尺,顺斜坡可以下去。
入乡随俗,苏东坡接过水,呡了一小口,咦,甘甜爽口,不知不觉喝个干净。连说好水。店小二也在旁夸了一番。吃碗格拉条子回去了。
“回府后,苏东坡对小店的井水回味无穷,便命人买些砖石,在刘家小店水池基礎好打了一口井。老百姓对此传颂不已,并争相取水烧茶做饭,夸水甘甜,夸知府好。
“井砌好后,高俅对苏东坡说,大人,刘家店井打好后人都夸大人,愿把井叫做东坡井,苏东坡沉思一会说:‘就叫甜水井吧。’”后来,这里也就叫甜水井巷。
后世许多人利用甜水井的水酿酒,制作小吃,味道也更甜美一些。后来因为民国打仗,误将甜水井炸毁了,但这儿生活的人仍然习惯叫它甜水井。
很多阜阳美食,“上桌你觉得它平平无奇,吃一口那就难忘了,出了那个地界,找不到那个味儿。”
有些老味道,在老一辈身上还在延续,希望肖大爷的煎粉,还能再卖35年...
来源:吃货阜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