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转载转发分享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每日每篇精品推文
2021央视牛年春晚刚一落幕,热心的各大地理公众号就把各种地理考点纷纷端上。认真拜读后发现,大家对“国宝回家——天龙山佛首”并没有任何关注。我这里不妨鼓捣两句。
今年春晚上有个特殊环节,大家一定印象深刻,那就是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已经漂泊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山西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春晚舞台,与全国人民共迎新春、欢庆团圆。
音乐视频
虽然除夕之夜才与观众见面,但佛首的实际回归时间是2020年12月12日12时,恰好也是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
虽然文物回归与历史学科关系更大,但地理学科从来不回避任何重大历史问题。遇事不决问春风,春风不决问地理。因为地理有其万能思维模式,即: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以此可破一切“疑难杂症”。
一、天龙山石窟在哪里?
地图有最真实的答案。通过查询天龙山石窟导航地图,可以找到天龙山石窟与云冈石窟的相对位置。想想山西的黄土地上文化历史有多么厚重。
当然,百度也是较直接的知识查询路径:
【来自百度百科】天龙山石窟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后人就习惯地称之为天龙山了。
天龙山石窟远眺图
二、天龙山石窟有什么文物价值?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开凿于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是中原地区代表性佛教石窟,在我国石窟雕塑发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前后历经约1000年建设。该石窟可以分为两个区域,即半山腰的东西峰洞窟主区和山脚溪谷旁的千佛洞区,共计33个洞窟(主区25窟)。
经检测,这尊佛首长33.7厘米,宽30.4厘米,高44.5厘米,重55.5公斤,主要由石英和方解石构成,符合山西天龙山岩体特征。佛首内部一致性较好,无显著裂隙。顶部和耳部发现彩绘痕迹,推断佛像原始状态应有彩绘。鼻翼及鼻梁部位存有机材料,推断有修复经历。细观这尊佛首,面部表情十分慈祥,嘴角微微上扬,眼睛仿佛也笑得眯成一条缝。
经实物鉴定、科技检测与照片比对,专家一致认为,该佛首源自天龙山第8窟北壁佛龛内佛像,应为1924年前后被盗。第8窟是天龙山石窟中规模最大,且唯一有明确开凿纪年的石窟,应为公元584年,也就是隋开皇四年开凿。石窟内的这尊佛首肉髻低平,脸庞圆润,露出笑容,雕刻技术娴熟、表现手法细腻、时代特征鲜明,是研究天龙山石窟乃至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珍贵实物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暂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考点开挂】
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资源的价值。
三、天龙山石窟为何满目沧桑?
佛首回归背后的地理问题
佛首已经回归,那佛身今又何在呢?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整体为砂岩质,自然风化侵蚀较为严重,在其中面积最大的第8窟中,该佛首的佛身部分已仅能看出大致轮廓,而佛身细部的雕刻纹饰已经完全看不到了。
第8窟回归佛头的身子现在的样子
第8窟回归佛头被盗前的样子
天龙山石窟,属灰白色砂质岩,易雕凿,也易风化。所以,关于天龙山石窟的地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石质文物的风化因素和机理上,所以地理考点就可以转化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外力作用类型上。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以下为专家论文摘要:
野外石质文物的风化形态有五种:溶蚀、裂纹、脱块、空鼓、劈裂。其风化因素有以下几种:
1、水害
液态水的溶解作用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溶于水的过程称为溶解作用。在岩石接触到液态水后,由于水是强极性溶剂,能与极性型和离子型分子相互吸引,而大部分岩石矿物都是离子型化合物,因此它们都能溶于水,溶解的结果作用的结果使岩石中易溶矿物(胶结物)被溶解而随水流失,难溶物质则残留于原地。岩石中可溶物质被溶解后,致使岩石的空隙度增大,降低了岩石颗粒之间的结合力,因而也就降低了岩石的坚硬程度,力学强度大幅下降。导致更易风化。
岩石中矿物溶解于水时,其溶解度大小依次为,方解石>白云石>橄榄石>角闪石>长石>云母>石英。极易溶解的是钾和钠的氯化物:易溶的是钙和镁的氯化物:;较难溶的是钙和镁的碳酸盐:难溶的是铁、硅和铝的氧化物和硅酸盐。此外,溶解度的大小还取决于水的温度、压力、PH值等因素。
水化作用
某些矿物与水作用的同时能吸收水,使水分作为自己的组成部分而形成新的矿物(水和盐),这种现象叫做水化,矿物水化后体积膨胀对周围其他矿物颗粒产生压力;同时形成的新矿物硬度一般较原矿物低,减弱岩石抵抗风化的能力.一些矿物进行水化作用时随着外界空气稳湿度的变化而频繁吸水、失水,随之产生的结果是矿物体积频繁膨胀收缩,最后导致岩石疏松瓦解。
例如石膏和砂岩,石膏经水化作用后水分子并非简单的混入,而是进入新矿物的晶体结构中而成为结晶水,体积膨胀60%,产生1.1×10帕的压力,足以破坏石刻使其脱落。在砂岩中胶结物多为泥质,少数为钙质、硅质,而泥质中又以绿泥石、水云母和高岭石为主,泥质胶结物的微粒特别是直径在1um左右的微粒,在饱水状态下容易发生水化作用,这是一种物理化学变化,泥质水化的结果在泥质微粒的四周形成一水化层,致使泥质微粒体积大,砂岩的体积膨胀。反之,在干燥状态下,随着砂岩中的水分蒸发,泥质微粒四周的水化层缩小,以至完全消失,这又使得泥质微粒的体积变小,造成砂岩体积收缩。这种干湿交替产生的应力使得砂岩产生微小裂隙和沙化或片状脱落。水分首当其冲浸入石刻表层。它是受水分浸入影响的最大部位,使体积收缩和膨胀最剧烈的地方,即古代石刻上最有文物价值的地方被破坏。当然也有水份冻融破坏的因素
2、冻融和冰劈作用
暴露旷野中的石刻冻融和冰劈作用也是很严重的一种破坏因素。浸入岩石空隙中的水其结冰时体积膨胀9.1%,产生强大的压力可达2000g/cm,超过了破坏花岗岩所需压力的40倍,从而扩大原有空隙,在石刻表面产生微裂隙,冰融化成水后,水填充微裂隙,并继续向石刻内部浸入。如此反复冻融冰就象楔子一样使石刻出现了由小到大的裂纹及表面剥落块。
3、热力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石质文物在下阳光暴晒,温度很快升高,表面体积膨胀而内部很少受到热力的影响夜间当岩石逐渐冷却收缩时,内部却因缓慢传入的热力影响而膨胀,如此表里不一的胀缩致使石质文物因热力作用而受到破坏。当一个整体为灰岩的岩体存在砂岩和泥岩夹层时,其热物理性能与灰岩存在差异。这就是造成石质文物顺层理裂纹和劈裂的一个重要因素。
4、风力剥蚀
除生物因素、水、可溶盐等破坏因素之外也,风力剥蚀是对石质文物产生破坏的个重要因素。风力可使石质文物表层经疏松的颗粒剥蚀掉,暴露出新的表面,使风化作用向深层发展。除此,风力也是水向石头内部更深方向渗透的动力。风雨交加,共同腐蚀文物。例如四川地区多刮北风和西北风,风力最大达8-10级,风速在28.5m/s左右,常伴有雾和霜。空气湿度常年较大,最高可达%90以上。四川气候的另一特点是风伴随着雨,雨中夹杂着风,风雨交加。暴雨在短时间内可提供大量的力,其中一小部分雨水滲进岩石表层,大部分在石头表层形成水帘,水帘还要受到风的继续压力,使水的渗透更加厉害。
5、生物因素
生物也是侵蚀石质文物的重要因素之一。虽对生物来说,石头是相当艰难的生存环境,生物对石质文物的破坏作用尽管缓慢,但是累积效果不可小看。据初步估计有20%到30%的石头表层腐蚀是生物作用的结果。生物对石质的破坏,外在表现是污染,即石质表层的雕刻文饰、铭文等文化特征变得模糊不清。内在破坏是植物的根,微生物的菌丝穿透石刻导致裂缝,它们分泌物(酸)腐蚀矿物引起石头变质。
常见破坏石质文物的生物主要有两大类:
(1)微生物:即细菌、真菌、藻类及地衣等。
(2)较高级微生物包括藓类、植物、昆虫及哺乳动物等。
6、酸雨
大气中含有CO2、SO2、NO2等多种对石质文物有害的气体,它们与水都可生成相应的酸,通过对矿物性质的了解,大多数造岩矿物在一定的温度下,在酸的热液中都是容易被腐蚀的。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一)尽管石质文物自身和外界存在很多可被腐蚀的因素,但是相对于金属和有机质类文物还是比较稳定的。许多石质文物之所以面目全非、腐蚀严重,往往是经历了千百年来风风雨雨的连续侵蚀。(二)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石质文物诸多腐蚀因素当中,水的破坏是最根本的原因,水可以直接产生破坏,也可以是其他一切因素的媒介,酸、生物等的侵入只是加快了石质的风化。因此这就决定了石质文物保护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防水。
【专家论文摘要完毕】
【考点开挂】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按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是岩石受到机械作用,其本化学体成分不发生改变的现象,引发物理风化原因主要有重力作用、晶体生长、温度变化、水、冰和风的破坏作用等等。
比如我们的和田玉,经过各种挖蚀、剥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后,本身化学成分并没有发生改变。
化学风化是在氧、水及溶于水的各种酸性物质作用下,矿物承受氧化、水解、溶滤等化学变化最终分解产生新的矿物的过程,比如许多黏土矿物的形成。
生物风化是在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对岩石造成的破坏。
比如一些藻类、菌类的附生及其分泌的有机酸等现象。
这个风化过程概念囊括前两种风化作用,但必须有生物参与。
【真题引路】
【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1、D 2、C
【解析1】据材料“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一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北半球中高纬度:所以南坡一是阳坡一白天升温快;而北坡一是阴坡一白天升温馒,进而得出,南坡气温日较差較大,排除AB;东坡由于日出后水汽蒸发耗热升温较,西坡下午时阳光强烈,西晒严重,升温较快,故西南坡日较差较大。D正确。
【解析2】据材料“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可推测日较差较小的地区一物理风化较弱。热雨林地区一全年高温多雨一气温日较差较小;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寒帯针叶林帯这三个区域,在4个选项中,日较差较大。C正确。
【2013年安徽高考】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2.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答案】1、B 2、C
【解析1】本题以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为背景, 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中左侧自然带依次为:热带森林带一亚热带森林带一温带森林带一苔原带的变化,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纬度地带性);曲线I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降低,应代表降水;曲线Ⅱ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升高,应代表蒸发;Ⅲ线在热带森林带最高, 依次向亚热带森林带和温带森林带递减, 应为气温线, B项正确。
【 解析2】本题以气候—植被带与风化壳的对应关系为背景, 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不同地形区的自然状况。
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因此,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
图中风化壳厚度甲大于丁主要是因为甲地降水量大,温度低(都属温带, 热量相当),蒸发微弱,空气潮湿,植物生长量大,A错;;乙大于丙是因为乙地降水量大,气温高,植被茂盛B错;刚果盆地位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位于苔原带,可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总体上要大于格陵兰岛,C 正确;伊朗高原属于热带荒漠草原带,恒河平原属于热带森林带,可知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要小于恒河平原,D错。
【2019天津卷】12.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在上左图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上右图中甲所示)。长期以未,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1)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
上右图为上左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景点的照片。
(2)据上右图概括这四处景点吸引游客的共同原因。
【答案】
(1)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答出三点即可)
(2)历史文化价值高;地域特色突出(民族特色鲜明)
【解析】
【分析】本题以贺兰山的地貌情况、旅游、以及宁夏为背景的生态移民问题,考察学生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分析、旅游地理中旅游资源价值和迁入地的区位地理条件等相关知识。
【详解】(1)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岩石破损”,解题方向为“自然条件”,一般从气候(温度、降水、光照)、天气、地形地势、植被、自然灾害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
(2)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景点吸引游客”、解题方向为“共同原因”,一般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历史文化价值高;地域特色突出(民族特色鲜明)
【旁敲侧击】
【2020福建线上质检】莫高窟地区盛行偏东风和偏西风,其西侧鸣沙山的风沙流一直是莫高窟的最大威胁。莫高窟山崖顶部是一片平坦的荒漠,自东向西为砾质戈壁带、沙地带。在沙地铺设砾石而成的人工戈壁,能有效减少沙尘在莫高窟崖顶的堆积。图3示意相同风力条件下,沙漠和戈壁风沙流输沙率垂直结构特点。据此完成6-8题。
6.当前,风沙流对莫高窟威害最大的是
A.磨蚀崖壁壁画
B.降低窟内能见度
C.降低窟内湿度
D.掩埋和堵塞洞口
【答案】A
7.与沙漠风沙流相比,相同风力条件下的戈壁风沙流
A.输沙量更大
B.输沙率更小
C.2-4cm高度输沙量更大
D.4-6cm高度输沙率更大
【答案】D
【解析】7、本题是纯粹信息的获取,从图中可以看到大约在距离地面4-6cm处,戈壁风沙流的输沙率大于沙漠输沙率,戈壁输沙率其最大值接近于100,D对;材料中给出的是输沙率,并非输沙量(因为输送的时间不确定,材料中只是说风力相同,并没有说风沙流影响时间是否相同,所以量不能体现),ABC错误。
8.人工戈壁措施有效减少沙尘在莫高窟山崖顶部的堆积,主要的原因是人工戈壁
A.阻碍风沙流高层沙尘运动
B.降低风沙流搬运沙尘能力
C.提高防沙工程的输导作用
D.促进沙地固沙植物的生长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风沙流主要是在莫高窟西侧的鸣沙山上形成,而当地又盛行偏东风和偏西风,可推测出偏东风带来沙量少,所以推测出偏东风可将沙向西搬运,也就是在对于堆积在崖顶和崖面的积沙,具有一定的反搬运能力,这样可以减少积沙对莫高窟的影响,结合前面的推测可以知道,自鸣沙山吹向崖顶的偏西风,携带就地起沙的沙粒,向东运行时受地面砾石造成的下垫面粗糙摩擦力加大的影响,此时受到砾石的阻截作用影响,沙粒开始堆积,再受到偏东风的影响可将这些堆积在戈壁的沙物质搬运至鸣沙山的山前边缘的沙丘地带,可以抑制西侧的沙堆东移,因此人工戈壁可以提高防沙工程的输导作用,C正确。
【2019福州一质检】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敦煌莫高窟(40°N,94°E)位于河西走廊西部,地处高大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大河谷。其所在的崖壁岩石由卵石和沙土胶结而成。图2是北京时间2018年7月26日7时30分拍摄的莫高窟照片。读图回答4~6题。
4.莫高窟所在的崖壁的岩石类型是
A.岩浆岩
B. 变质岩
C. 沉积岩
D. 喷出岩
5. 根据图示柱子和柱影的相对位置,可判断莫高窟的窟口
A.朝东
B. 朝西
C. 朝南
D. 朝北
6.为了保护莫高窟,在其周边地区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①设置沙障 ②薄膜盖沙 ③植物固沙 ④水泥封沙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AB
【解析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莫高窟所在崖壁的岩石由卵石和沙土胶结而成。可知该岩石的形成属于外力固结而成的,因此应该属于沉积岩,C对;岩浆岩的形成需要岩浆冷凝而成,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冷凝而形成的,喷出岩属于岩浆岩的一种,AD错误;变质岩是其它类型的岩石在地表深处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变质而形成,也是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B不对。故本题选C。
【解析5】设问要求根据图示柱子和柱影的相对位置去判断窟口的方向,先要从柱子与柱影入手,物影和位相反,我们可以结合照片的拍摄时间判断出太阳大致方位。材料中给出的是北京时间7月份7时30分拍摄,而莫高窟所在地是94°E,可得出此时莫高窟的地方时,莫高窟位于东6区,北京时间为东8区区时,两个时区相差2小时,即莫高窟地方时为5时46分(5时30分+4*4)。结合当前的日期可知此时应该是在日出或日出不久(夏至日,40°N的昼长为14小时51分,推测该处日出地方时为4时35分左右),7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应从东北方向升起,所以此时太阳应位于东北至东方位之间,此时物影应朝向西南至西方位之间,根据柱子与影的关系,可知柱子应位于东北至偏东方位,窟口与柱子的外侧朝向(建筑物前)一 致,所以莫高窟的窟口也应位于东北至偏东方位,根据选项可知应该是朝向东最合适,BCD错误,A正确。
【解析6】根据材料可知,莫高窟附近为荒漠地带,多沙漠,为了防止沙漠的扩大,选项中给出的四个措施都行,但注意关键字“合理措施”,设置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弱风力,截留水分,都可有效的减少沙丘的向沙障以外地区的移动,①符合;因当地为大河谷,所以可以通过植树种草进行固沙来减少沙漠扩张的影响,③ 符合;而因为周边的沙漠范围较大,薄膜盖沙、水泥封沙,第一因为这些材质要用量过大,第二还会对当地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所以实施起来不合理,②④不对;故本题正确选B。
【国宝回归考点设计】
材料一 文物是人类遗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化遗存,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将长期的存在下去。文物保存环境是指文物所在的空间及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文物保存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材料二 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山西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春晚舞台。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整体为砂岩质,自然风化侵蚀较为严重。经检测,这尊佛首主要由石英和方解石构成,符合山西天龙山岩体特征。
材料三 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被盗前后对比图。
1、推测天龙山石窟所在地的岩石类型及形成过程。
2、推测影响当地石质文物遗存的自然条件。
3、从旅游地理的角度给当地政府提出几条可行性文物保护措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