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层住宅,给人的直观印象是,视野开阔,空气环境质量好,通风采光效果佳,不受蚊虫袭扰,因此过去很多人都喜欢买高层,享受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而高楼林立还是城市化的重要体现,住在高层住宅里,让人拥有一份城市的归属感。
然而高层住宅真的就“完美无缺”吗?可能也不尽然。因为就在最近几年,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些曾经住在高层住宅里的人,开始陆续搬回了低层住宅。这是为什么呢?具体实情想必每个搬离的人各有各的“苦衷”,但据业内人士透露,从高层住宅搬离的人,无外乎与高层住宅以下8个“硬伤”有关。
第一,发生火灾不易逃生。公开资料显示,全国每年发生火灾事故数十万起,根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的数据,去年全年共发生火灾25.2万起,其中居民住宅火灾10.9万起,占火灾总数的43.4%。如今各城市30层以上的住宅比比皆是,但是火灾救援难度是逐层递增的,救援力量所能投射的范围,并不能覆盖到所有的楼层。目前消防水枪所能喷射的最高点为85米(大概在25层~27层左右),但是这样的高端设备全国也没有几台,普通消防水枪的喷射高度大约为54米,也就是18层~20层左右。而城市火灾救援能力,也是按照城市层级逐级递减的,一些三四线城市有效救援力量的辐射范围仅为14、15层左右,且火灾发生后的最佳自救时间也就在3~5分钟之内,相信很多单位举办的消防培训班上,有关教员都做过如此的讲解。
第二,停水停电麻烦很大。停水停电的事情谁也无法保证不会发生,而高层一旦遇到停水停电,即便是年轻力壮的人,数十层的高楼上上下下也很难攀爬,更不要说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遇到停电就会被困家中,哪怕一年就遇到那么一二次,也是件非常闹心的事情。而即便是在平常,由于自来水增压泵的压力是逐层递减的,遇到楼栋居民做饭用水的高峰期,越往上层水压越低,顶楼的水压最低;而越高楼层受到烈日炙烤和寒潮袭击得越直接,电力消耗却是逐层增加的,比如冬季取暖、夏季降温等,楼层越高空调的用电量越大,居住生活的成本也越大。
第三,发生疫情不易防控。从这次新冠疫情的传播途径看,越是人口密集的地方,越容易引起交叉感染。高层住宅由于人口过于集中,往往成为疫情传播的高风险区域。比如一梯二户的多层住宅,单元住户通常为10~14家,人口总数大约在30~52人,而楼高30层、二梯四户或六户的高层住宅,单元家庭的总户数则高达120~180户,人口总数大约在360~540人,整栋楼的人口总数则高达上千人。而楼栋居民进出家门主要依靠电梯,因此在遭受疫情袭扰后,很多高层住户就要被禁足家中,否则楼层越高的住户,外出受到感染的风险就越大,多层住宅或低容积率的小区,人员受感染的风险越低。
第四,高层房子不保值。过去是低层住宅的房价比较高,但是随着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以及高层住宅的电梯优势,高层住宅的房价就实现了反超。然而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不仅过去建的多层老旧住宅要安装电梯,今后四层以上的新建住宅也要配备电梯,那么高层住宅的电梯优势将不复存在。同时由于国家颁布了“限高令”,今后中小城市的高层住宅将会大幅减少,县城以多层住宅为主,那么今后高层住宅可能将会成为城市里不太“合群”的建筑,随着房龄逐渐变老,其保值增值的功能将会低于多层住宅。
第五,电梯安全存在隐患。住高层很难离得开电梯,每天住户要反复多次乘坐电梯上下楼,因此对电梯安全运行就提出很高要求。而电梯的使用寿命通常也就在10~20年之间,这还是期间有专业人员持续维护的情况下。但是一些物业管理差的小区,一旦疏于对电梯的维护检修,或延长电梯的使用年限,期间极有可能出现坠梯、人员被困的事故。从现实使用情况看,此类案例并非没有发生过。而一旦买到质量不合格的电梯,不仅电梯的使用寿命会缩短,还可能酿成更大的安全事故。
第六,房子旧了不易拆除。过去多层小区或民房变老变旧后,都会按照“棚改”政策对其进行拆除,然后由开发商在原址上加盖更多层的楼房,开发商通过“拆低建高”获得丰厚的利润,拆建的积极性自然很高,拆迁户获得高额现金补偿,地方上也能获得相应的土地出让收入,这是一种多方受益的事情。但是从现在起,新的政策要求严格控制中小城市建造楼高超过100米的高层住宅,也就意味着现在33层以上的高层住宅今后到了报废时间,拆除后将不能继续加盖更高的楼层。那么开发商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也就不可能赔钱揽工程做,今后高层住宅将要面临开发商拆不起、无人拆建的难题。而对于人口外流的中小城市来说,即使撇开新政策不论,在住房饱和的情况下,今后也不需要建造30层以上的高层住宅。那么现在的高层住宅,今后还将面临房价下降,卖不掉、租不出去的窘境。
第七,高层维修不易。仍以电梯为例,除了日常维护需要花钱,一部电梯到了使用年限必须更换,想一直延长寿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更换一部电梯少说也要几十万,如果两部电梯同时到期,分摊到住户头上就是上万元,这部分的钱业主会轻轻松松的掏出来吗?而高层住宅到了一定年限,外墙保温层会脱落、变色,机电设备会出现故障,管道线路会锈蚀、老化,等等维护更换的项目都需要大笔的费用,但从维修基金的使用情况看,一些小区也就20年左右就使用完了,再想让业主自筹资金去维护,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很多房子业主买来是为了投资升值的,到时候可能连人都不易找到。
第八,高层公摊面积大。公摊面积起先是从香港传入内地的,和房屋预售制一样备受大众诟病。高层的公摊面积通常在总建筑面积的25%左右,少数高层的公摊面积甚至超过40%,主要是电梯井、消防通道、公共连廊、值班室、避难所等公共设施占用的面积。但是这部分的钱开发商是不可能自掏腰包的,只能分摊到每个业主的头上。而过去建的多层住宅除了楼梯走廊、墙体等部分占到10%左右的公摊面积,即便是多了电梯井,公摊面积也就在10%~15%之间,得房率普遍在85%以上。如此一来,花同样多的钱在同一地段买房,买高层显然非常不划算,也就难怪有人会搬离高层了。
因此,高层住宅从外表上看显得高大帅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层住宅的诸多“硬伤”就会显现:容积率高,单位人口密集,火灾安全隐患大,停水停电给生活带来不便,楼房老化后难以拆除,不易维修,容易贬值等等。最近几年有一种说法比较流行——几十年以后高层住宅会越来越不值钱,高层小区会成为“贫民窟”。虽然这种说法有夸张的成分,比如大城市的高层住宅今后一段时期仍然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对于很多中小城市来说,这样的说法就不算夸张了。而从国外高层住宅的现状看,的确是应验了这一说法,因为富人们都分散住在郊区的低层住宅内,只有穷人还挤在城市中的高层住宅中。对此观点大家如何看待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