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黄金万斤为一匮,尚有六十匮。”——《汉书·王莽传》
古代中国以金、银、铜这样的贵金属作为货币,中国古代最早的纸质货币“交子”问世之后,金银铜的流通仍然十分广泛。古代货币的变迁史,贯穿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对史学家来说,古代货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货币的变迁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各个朝代经济发展的水平,货币的工艺也能帮助史学家研究古代的技术发展水平。尽管古代黄金的纯度远不及现代黄金,因为古代的黄金提纯技术不佳,古代人对黄金的纯度要求也不高。但是古代同等重量黄金的价值却远远高过现代黄金的价值,原因就在于古代黄金作为货币流通具有史料研究价值。
意外挖出“金饼”,上交后获500元奖励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东北郊区的一小山村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老农在挖井时幸运地发现了120斤“金饼”,上交给国家后获得了500元的奖励和一面锦旗。历史专家研究后表示:这只是一部分,其实还差200吨黄金。老农原本只是想在自家门口打一口井,方便日常生活中使用,没想到井没挖成,反而挖出了一堆金饼。原本老人看到这堆金灿灿的东西也没想到是真的金子,老百姓没有什么检验黄金的专业办法,只能用最原始最古老的办法——放到嘴里咬一口。黄金比较软,如果是真金,人的牙齿用力一咬,能留下齿印。
看着金饼上一排牙齿印,老农和家人欣喜若狂,这是捡到真金子了!这么一堆金饼,重量足足有120斤。要知道,黄金的价值以两为单位计算,120斤黄金若拿到市场上售卖,可真是值不少钱呢!老农赶忙让儿子拿着一块金饼去银行询价,银行工作人员一看不对劲,立马叫来文物鉴定专家。确认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金饼,它源自西汉,是国家重要的文物。金币的形状是中间凹陷、四周凸起,是西汉时期的一种货币。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任何人在中国国土上发现文物,都是要上交的。在文物局的劝说下,老农一家将120斤金币尽数上交。为了表彰他们大公无私的行为,文物局郑重地奖励老农500元钱和一块锦旗。对于老农全家来说,文物局颁发的锦旗也是一种荣誉。
王莽收集的黄金
专家结合史书,发现这些金饼铸造于西汉末年,是西汉国库中的储备金。王莽政权时期,主张货币国有化,严格限制贵金属在市场上流通,因此他除了将西安国库中的黄金据为己有以外,还下令收集民间的黄金。《汉书·王莽传》记载:十五年间,王莽一共收集了60匮黄金,而黄金一万斤为一匮。所以粗略估计,王莽收集了300吨黄金,至于这些数额庞大的黄金储存在哪里,无人得知 。
陕西老农发现的黄金,很有可能是王莽收集的那一批,老农发现了120斤,专家们表示还有约200吨黄金不知去向。老农发现的金币,作为西汉的货币,也为史学家进一步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价值。国家文物神圣不可侵犯,不仅是重要的史学研究依据,也是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理应上交。
虽然老农一开始舍不得将金币上交,但是经过文物局的教育和劝说,老农意识到这些文物本就不该属于个人。而文物局感念老农挖掘和发现的功劳,给了一些金钱上的奖励,也算是合情合理。老农无疑是幸运的,暂且不提发现这些文物让老农获得了500元的奖励和锦旗这样的荣誉,光是老农帮助国家发现了这些文物,就算是一种成就了。如果史学家通过这些金币,发现了西汉历史中未被详细记载的真相,那这些金币可就成了真正的无价之宝了,文物最重要的价值也得以体现。
结语
有人可能会替老农不值,觉得120斤金币能换取得经济利益远不止500块钱,说不定可以改变老农整个家族的未来。但如果这些金币真的流向市场,国家很难再对其进行追踪,就更不用说安排专家进行研究了。往大了说,若所有文物都作为发现人的个人财产被私下交易,那史书上没有被详细记载的那段历史,又将如何被后人发掘呢?历史的真相岂不是永远无法被揭开了?这样的遗憾,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愿意有。
参考资料:《汉书·王莽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