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概念,被讨论的越来越多。
绝大多数普通底层家庭的孩子,都是按部就班,读着体制内的学校,默默向前走。
父母能托举一下,就往上够一够;父母没能力也没心力的,就靠孩子自己的造化。
只有极少数天资出众的孩子,能靠命运的眷顾和自己的努力,考上清北或双一流大学,跳出原有家庭,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阶层跃迁。
2009年,北京一个叫「青云学子计划」的项目开办,创办者的初心是:
把底层家庭里智商较好的孩子挑出来,通过改变他们的教育环境,期望这群孩子脱离原生家庭,实现阶层跃迁,成为一个不普通的人。
为了这个目标,青云项目跑遍了北京郊区的小学,从 60 万打工子弟中,经过 2 轮挑选,最终选出 24 个智商超群的孩子,组成了青云班。
这个项目持续了10多年,《人物》杂志也跟踪做了采访。
项目创办时,这些孩子大多9-10岁,读小学二三年级。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孩子们都长大了,人生大方向也基本定型。
整个项目,前后花费大概 5000 多万元,可结果并不那么理想。
可这个教育实验却从侧面反馈给我们——想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到底有多难。
01
开阔的眼界
并不能直接决定孩子结局
「青云计划」选拔孩子的标准,一是家庭贫困,二是孩子智商高。
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北京打工的流动家庭,他们的父母,有工人、服务员、废品回收者,还有各行各业的临时工。
像男孩徐博,他是河南信阳农村人,父母、叔叔在北京五环外的城中村经营一家餐馆。
父母每天要从早 9 点工作到晚上 11 点,根本顾不到徐博,反而是小小的徐博,还要帮忙在餐馆里刷碗、干活。
小时候的徐博
这些孩子原本的命运,是在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先读上几年书,然后回老家读初高中,人生走到哪一步,全靠自己努力。
但被「青云计划」选中后,像徐博一样出身的孩子,有了更好的学习规划和成长环境。
他们每周一到周五,在北京芳草地小学寄宿学习。
学校有明确的培养理念,见识高于知识,依托着北京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孩子们接受的,是系统的素质 + 创新教育。
长见识的机会也非常多:
他们去人民大会堂参加活动、去博物馆看展;
很多中科院的院士亲自来上课;
还有全英文的课程,以及了解世界、世界名校的机会。
在青云班,孩子们的视野和世界被无限打开,这种高度,是原生家庭里,很难触及到的。
看上去,孩子们正在一步步向「青云计划」的目标靠近。
可随着项目的进行,孩子们却一轮轮被筛选了下来。
首先是小升初时,没有北京户口的孩子,不能就地参加高考,一部分孩子在父母的支持下,回了原籍读书。
初升高时,项目部对接的,是一年十几万学费的国际学校,项目部计划孩子们在这里读完高中,然后出国上大学。
虽然学费是由青云项目部解决的,可还是有一部分父母,觉得出国不是自己这个阶层做的事,强行让孩子退出了。
图片来源:电视剧《明天,妈妈不在》
这些孩子,有的去了中职学校,有的回了原籍读书,其中大部分最终没考上大学。
每一次选择,都会筛掉一部分孩子。
最终,留在青云班的只剩了 10 几人。
这样的结局,是青云计划没料到的。
可它却让我们看到:
无论是早期给孩子开阔的眼界,还是好的学校教育,都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
它们很重要,却不能直接改变孩子的命运。
02
决定我们成为什么人
不是能力,而是选择
事实上,孩子的成长,是一程接力赛,每个孩子,站在父辈的肩头看世界的。
一个孩子最终的高度,还取决于父辈的眼界和格局。
青云计划的「无力」,到孩子们高考时最为严重。
孩子们在国际学校读高中,是计划直接考国外的大学。最初,青云项目部打算帮孩子们申请美国的大学,但美国留学的费用,比澳洲要贵一半。
正好那时,澳洲的西澳大学愿意给全班孩子都出奖学金。
青云计划觉得,这样全班孩子就都能出去读书了,项目部提供租房贷款,孩子们只要自己打工或家庭帮忙解决生活费就行。
自费的费用,大概是每人每年五万。
可正是这每年五万的生活费,竟让一半的孩子,都放弃了留学。
这其中就有一个很让人唏嘘的孩子——李小溪。
李小溪(右)
她是青云班的班长,也是全班最聪明,最有前途的一个孩子。
她的父母虽然都是大专生,也一直在北京打工,可对孩子的教育,却比较保守。
早在小升初时,李小溪父亲就嫌离家远,没让李小溪跟着青云计划让初中。
读到高二,李小溪接到邀请,能去国际学校读高中,当时李小溪正不适应老家的教育,这样的机会,让她喜出望外。
可她的父亲却强烈反对,理由是——出国上大学,不是我们应该想的。
最终,李小溪拗过父亲,执意回到国际学校读书。
如今有去澳洲留学的机会,李小溪父母不支持,也没法支持,家里连一张澳洲的机票都承担不起。
当时项目部帮她联系了资助方,每年提供 2 万的资助,可李小溪迫于家庭压力,还是放弃了。
图片来源:电影《过春天》
班里没去留学的孩子,有的读了大专,有的参加工作,有的回原籍插班高中重新读……
看上去,青云班彻底失败了。
可班里也有几个孩子,在父母的支持下去了西澳大学,还有两个孩子,父母支持他们去了美国和迪拜的大学。
这些孩子,最初的家庭境况相似,童年和青少年接受的教育也大致相同,可最终的人生走向,却大不同。
孩子们之间的差异也让我们总结出:
接受优质的教育固然重要,可决定孩子的人生的,却是父母在孩子每个重要节点的选择。
而父母对孩子人生的把握,都在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眼界格局里。
所谓代际轮回,寒门再难出贵子,说的就是这个吧。
不是孩子资质不够,也不是孩子不够努力,而是在人生关键点的把握上,孩子很难有机会,找到对自己更有利的最优选项。
03
普通底层孩子
还有这条路
第一个青云班就这样黯然收场了。
对于普通底层的孩子来说,他们没办法脱离原生家庭,好的学校教育和早年的眼界似乎也很难改变什么。
那这个群体的孩子,真的就没希望了吗?
可这个教育实验,却有另一个让人欣喜的发现:
当时因为选拔并不是很严格,孩子们的智商,大多在 120 左右,只比普通人稍高一点,跟八中少年班 130 的智商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可当初选拔时,孩子们经过了两轮很系统的测试,他们从众多的打工子弟中脱颖而出。在后来的各项学习中,老师也都把他们看成一群佼佼者,不为余力的给他们去栽培、帮助他们。
当这群孩子得知自己资质是不错的,就真的做到了不错,并且永不言弃。
图片来源:电影《唇上之歌》
前面说过的父母开小餐馆的男孩徐博,因为相信自己是「可塑之才」,虽然家庭贫困,可他从没放弃自己。
留学澳洲后,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
他和室友虽然经济拮据,但他们还在筹划考更好的研究生,读更多书,看更好的风景。
前面错失几次机会的女孩李小溪,也没有放弃自己。
她回了老家坚持复读了两年,历经曲折,终于在 21 岁时,考进了一所 211 大学,重回北京。
虽然每一步好像都比同龄人晚一些,可最终结局,也很让人欣慰。
一个孩子,到底有多大能量和勇气去证明自己,还在于,成人给到他们多少正面的评判。
这样的自证预言,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也早就通过实验验证过。
父母如果在眼界格局上没法助力孩子,那么相信孩子,真诚的欣赏孩子,也是一种超强的养育力量。
04
教育有太多
不可控因素
整个青云计划,没有让孩子们脱离普通人的范畴,更没有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可它却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启发: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
一个孩子的成功成才,并不是 单一的成绩或学校教育能解决的。
图片来源:电影《阿浪的远方》
孩子早期开阔的眼界,优质的教育,父母的格局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这个过程中,还要始终相信孩子,也让孩子相信,自己是能做到的。
在这些多重的努力下,一个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不那么普通的人。
而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性,成全、托举孩子。
至于结果,一定要看淡。
你有什么看法?
欢迎留言评论~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所载图文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公益目的。本平台使用的非本站原创,图、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如若内容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来源:青云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