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正吃着汤圆的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提到元宵节,人们马上会想到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逛庙会等节日习俗。却鲜有人记得,今天还是情人节,正宗国产的那种!
网络时代,快消费的娱乐,快餐式的恋爱,充斥于生活。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已经习惯于刷着朋友圈,对着刺激的短视频傻乐,在社交软件里谈着一有问题就换人的恋爱……而元宵,这个本土特产的情人节则有意无意的淡出了人们视野,又或只剩下一碗汤圆,那份属于中国最地道的浪漫早已遁世不见。但消失的并不是“情人”,因为大部分年轻人还热衷于舶来西方情人节背后的高价巧克力和玫瑰。
电视剧《上阳赋》中的上元灯会情节
这才是最地道的浪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有些人,总是在不经意间邂逅,而最让人向往的正是那一回眸的惊喜。元宵,于漫天花火之间遇上意中人,正是这个节日最动人最浪漫之处。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在古代,每逢元宵这些要相见的男女都显得尤其兴奋,好像异地相恋许久,因为难得相逢,总要约得浪漫。而幸福不过是,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与你月出相逢。
电视剧《知否知否》中的灯会情节
这两首词不仅传神地描写了古代青年男女的心理,也真实记录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和珍惜。在中国还有三出戏曲写的也是元宵节“情定终身”的故事: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巧遇而破镜重圆(《乐昌分镜》);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邂逅进而一见钟情(《荔镜记》);宇文彦和影娘则在元宵节定情成婚(《春灯谜》)。
灯若繁星,人若玉树,无数爱情故事从元宵节萌芽或落定……与西方情人节的奔放相比,中国的情人节表达温婉而热烈,含蓄而多情,诗意而质朴。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漫天花火,美景良辰,千百次来回往复,大街小巷,人流如织,千百度东张西望,四目相对,共诉心曲,妾有情郎有意,牵手同心作佳偶。这就是中国式的浪漫爱情。如此浪漫且拥有浓厚文化韵味的节日,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走向式微。至少在小编这一代人,大部分都只记得2.14西方情人节。
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允贤与朱祁镇在元宵灯会巧遇。
我们的浪漫被谁偷走了?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热衷过西方情人节,真的是因为“爱情”?
就当下语境而言,大部分人过西方情人节是随潮流时兴,并不知道背后的缘由。今天很有必要再普及一遍。
2月14日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
故事是这么来的: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出现全面危机,经济凋敝,统治阶级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纷纷反抗。贵族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残暴镇压民众和基督教徒。是时有一位教徒瓦伦丁,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以坦诚之心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他们相互爱慕,并得到典狱长女儿的照顾。统治阶级下令将他执行死刑。在临刑前,他给典狱长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表明自己是无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典狱长女儿深深眷恋。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处死刑,后来,基督教徒为了纪念瓦伦丁为正义、为纯洁的爱而牺牲自己,将处刑的这一天定为“圣瓦伦节”,后人又改成“情人节”。(参考百度百科)
问题来了:我们没有自己的情人节?为什么一定要过西方的?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正月十五);另一个是七夕节(乞巧节) 。尽管如今国人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赋予七夕节,但实际上七夕是女子的专属节日,定位大概相当于如今女生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古代年轻女子们“养在深闺人不识”,平时鲜少有出门的机会。唯独元宵节,可以“合理合法”结伴出门、看灯夜游。因此每到元宵节,古代女孩们就会悉心打扮,借机寻找意中人。不少未婚男女们也会在元宵节相亲联谊、传情达意。如果有一见钟情的对象,还留下手帕或荷包作为定情信物!据《武林旧事》记载:夜阑时分,有人打着小灯“扫街”,捡寻遗失的首饰。这足以反映出元宵夜的热闹非凡和夜游女子的人数之多。
《上元灯彩图》(局部)
这时候就有人说,国产情人节已经不合时宜了。古时“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一年到头,姑娘们也就盼着这个节日能上街物色“小鲜肉”。对她们而言,元宵节才那么稀罕。但是快餐时代,什么都讲求速度,谈个恋爱恨不得今天第一次见面、明天就领证的,何须再扭扭捏捏。
事实却相反,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反而更需要真情流露。
元宵何不花前月下觅郎君?
那么为何一提情人节,人们首先会想到2.14呢?这得归因于商家的运作。
无论是我国还是日本等东方国家,情人节都和大众传媒及众多商家的疯狂炒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每到“情人节”来临,各大商家为了这个赚钱的“节日”,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妙计来吸引年轻情侣们,好使男人使尽浑身解数,为自己的女朋友掏尽腰包。铺天盖地的广告,满街飘动的打折标语,把“情人节”炒的火红火热,让你想不过都不行,想不送礼都不成。
全球文化和经济一体化,让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但西方情人节传播到中国后经过商家的炒作,已经逐渐演化成商业情人节、娱乐情人节。一朵朵高价玫瑰后面,一盒盒精美包装的巧克力后面,一张张情人节优惠卷后面,笑得最灿烂最明媚的都是商家的脸。而到了第二天满地躺在垃圾桶里的鲜花,这样的浪漫实在令人迷惑。
这难道是躺在垃圾桶里的浪漫?
确实,将一个节日迅速商业化的最佳办法无疑是在“社交”上做文章,比如当代版七夕节、日本改良版圣诞节以及光棍节……元宵节也有拉动内需的巨大潜力。我们何不借鉴西方“情人”的浪漫,又重温中国传统文化。
元宵的浪漫,就是与你一起看灯看人,看尽满城的美景良辰。
既然,我们不能阻止一些人过西方节的需要,更不能一味抱怨他们因为过洋节而丢了某些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就一定要为他们创造可以捡拾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条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融合。
元宵情人节,为何不能为心爱的人制作一盏祈福小天灯?
又或者亲手绣个定情荷包
西方情人节流行巧克力,寓意爱情甜甜蜜蜜,而元宵情人节可以有什么?根据记载,上元节就是制造邂逅找对象的节日啊!商家何不在此脑洞大开,帮助大龄青年解决相亲问题?这绝对是个商机。复兴中国传统情人节,应创设各种条件,使元宵传统节日既不失其文化意蕴,又在新时代下增添新的载体和新的方式。如何做?这个话题就留给网友们脑洞大开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