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我国就面临芯片被“卡脖子”局面,各大厂商纷纷被禁止向我国出售光刻机与芯片,华为的出货量更是因此从第一跌到第五。为了尽快打破僵局,我国也在组建相关团队进行研发,但在这个领域,我们确实离先进技术有较大距离,但却并非完全空白。事实上,我们也有自主研发的芯片,名为“龙芯”,结束了中国的“无芯”历史,从33秒才能打开文件,到如今鼠标一点就能开,性能提高了数十倍。
但即便有龙芯的存在,我们在芯片领域仍旧落后,而国产芯的探索有多艰难?龙芯的经历就能告诉你。我国每年要进口2000多亿美元的芯片,而在龙芯之前,我国没有一颗自主研发的产品。在IT产业中最赚钱的恰恰就是芯片,考虑到这一点,也为防止陷入被垄断局面,李国杰院士在2000左右就开始呼吁自主研发CPU。现在想来,如果没有李院士,我们的现状或许会比现在更不堪,提前20多年就预判到风险,足以见得其高瞻远瞩。
而在当时,几乎没有人同意自主研发,专家们都认为制造芯片难度太大,不如从国外购买来得方便。这一点无可厚非,毕竟当时我国正处于外资入驻阶段,“造不如买”潮流盛行多年。也正是因为这种观念,导致我国错过了光刻机的研发,本来当时的光刻机技术领先世界,最后却慢慢没落,如今遭到他国“卡脖子”。好在李国杰院士主意坚定,排除众难,从有限的研究经费中挤出100万,建立龙芯课题组。
这就是龙芯诞生的开始。在课题组成立时,所有研究人员都没做过CPU,一切都是从头摸索,经过不懈努力与日夜攻克难题的精神,终于花费一年时间做出第一颗龙芯芯片。这个成就终于引起中科院的重视,课题组也得到了更多经费,经过不断改进,龙芯的处理速度也越来越快,告别33秒才能打开文档的龟速运行速度。可以说,龙芯开启了国产芯的探索,让我们如今在遭到制裁时,不会束手无策。
虽然现在龙芯只能做到12纳米,与国际上的先进技术还有差别,但有了先前积累的经验,再加上大家铆足劲干同一件事的精神,一定能够克服难关!在突破相关封锁上,我国科学家也尝试了多种可能,石墨烯与稳态微聚束都取得突破。相信在未来,龙芯也能做到5纳米级别!
编辑:席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