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收入”到“领头羊”
“三变改革”盘活集体资源,壮大集体经济——
2月23日上午,萧县张庄寨镇武楼村的农机大户陈杰正忙着检修拖拉机,为春耕做准备。
“俺从2018年开始租村里农机,3年来靠农机搞农事服务收入超过5万元。”热情的陈杰见到记者便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村里这个新办法好,让俺得了实惠。”
陈杰口中的“新办法”,就是我省正全面推行的“三变改革”,改革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让农民得到实惠。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全省开展“三变”改革的村(居)达到10812个,覆盖面达到68%。
“我们村地处萧县西部,几年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一直是零,还有欠账。”武楼村党总支书记张桂云告诉记者,2018年开始村里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村里的土地、水塘、拖拉机等集体资源被盘活,租赁给种粮大户经营使用。
改革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开辟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我们用扶贫资金购买了11台大型农业机械,筹建一座冷库,建起50亩果蔬大棚。这些集体资产全部承租给村民使用。”村第一书记、扶贫队长王建同算了一笔经济账:11台大型农机年租金收入15万元,50亩大棚租金收入10万元,30亩鱼塘租金收入3万元,仅租赁收入每年就达28万元。
2018年以来,村里一些能人先后创建了皖豫藤艺编织、咏新家具、光伏电站等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在扩大生产中遇到资金难题。“到哪里去找贷款?找来找去,我们想到村集体收入的钱躺在账上,为什么不能使用呢?”张桂云说,2019年村里把积累的50万元集体资金全部入股企业。得到资金支持的企业迅速更新技术,扩大规模。
“2019年初,俺们企业因缺少发展资金,一度有下马的想法,村书记张桂云了解情况后,主动送来40万元的入股资金,这些资金彻底解决了企业的发展难题。”皖豫藤椅厂厂长张长坦说,去年企业年产量由原来的1.2万套藤编产品猛增到3万多套,销售收入增加近100万元。他由衷地说,是村里的资金入股让企业由弱变强、由小作坊变成初具规模的乡村企业。
企业做大做强,村集体获得分红。去年,村集体资金入股企业分红达到60余万元,加上租金收入28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80万元,成为县里首屈一指的集体经济强村。改革后村集体收入不仅提高了,而且来源多了,也更稳定了。“村里有了收入就能在公共事业上多投入,改善公共设施,提升村容村貌,还为低收入群体设置了公益岗。”张桂云介绍,现在村民富了、村集体强了,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脏乱差村已经变成了镇美好乡村示范村。
据了解,今年我省将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三变”改革项目建设,到今年底,全省开展农村“三变”改革的村要达到70%。
■ 本报记者 史力 本报通讯员 侯显华
来源 | 安徽日报
编辑 | 宋卿
主办 | 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 | 宿州市广播电视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