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非遗
焚香、佩香,自古被文人视为雅事。在扬州,香文化历史悠久,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民俗风尚。走近非遗,传承文化,今天我们将走进一家香文化工作室,以鼻为眼,感受穿越千年的文人香事。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扬州市区盆景园内,云水三千香文化工作室正在进行一场香文化推广的网络直播。
雪中春信这款香是苏轼苏东坡先生,他在看雪闻梅花的时候 触发的灵感,制作而成的一款香。
35岁的潘永军是云水三千香文化工作室的创始人,邗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文人香事的代表性传承人。
潘永军:
说到文人香事大家都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叫文人?其实说白了 就是以文人为主导的用香方式。
宋代丁谓《天香传》有云: “香之为用,从上古矣”。 扬州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成为了文人香事的发源地。
潘永军:
到了隋唐时期,扬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很多的香料在这个地方聚集,香料的流通极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
大的
宋元时期,朝廷在扬州设置香坊进出口各类香品,加上香料在文人雅集中的使用和推广,文人香事迎来了鼎盛时期。
潘永军:
在我们扬州历史上有一个非常知名的太守叫做韩琦,他在香文化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就是做了一款合香,叫做韩卫公浓梅香。
在明朝,扬州人周嘉胄耗尽20余年心血整理出的《香乘》中,就详细记载了这款“韩魏公浓梅香”的香方。
潘永军:
他说要用到黑角沉,也就是所谓的极品沉香,还有丁香、蜡茶、麝香、、白蜜、还有郁金,所以我们今天按照这个古方做一个韩魏公浓梅香的香丸。
定粉
精准称重,细细研磨好所有的材料,按照先后顺序倒进捣臼中,再加入蒸发完水分的炼蜜。
潘永军:
要通过捣臼,捣数百次,使所有的香料能够充分的融合,这个时候就不要怕手脏掉, 做香其实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
80后的潘永军为何会为香着迷?这还要从他的学生时代说起。2010年,正在读大学的潘永军,以志愿者的身份,经常到鉴真图书馆整理书籍,期间,他常常能闻到缕缕清香。
潘永军:
星云大师的弟子们在办公之余,会去焚一炉沉香放在香炉里面,你闻到的那一刻内心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所以说既有美好的香气,也有非常让人着迷的画面感,两者的结合让我一下子就陷了进来。
捶捣好的香料捏成香泥团,称重之后均匀搓成香丸,最后撒上梅花点缀,这样一款经典的韩魏公浓梅香就制作完成了。除了香料的制作工艺之外,文人香事还包括香事礼仪、香席布置等品香仪轨。
潘永军:
其实文人香席的陈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我们面前的叫做操作区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前面托盘放置的 这块区域叫做工作区 这个工作区主要放置各种工作。
香炉、炉垫、香箸瓶、香事工具等一一摆好,品香正式开始。
用香匙将香炉内的香灰均匀按压堆成山形,再将点燃的香碳埋入香灰内。
潘永军:
香碳的位置如果埋得太深的话,那它出来的温度就比较低,没法把香丸的味道给逼发出来;那香碳埋得太高的话离香丸太近,那香丸的焦糊味道就会被它熏出来,所以埋碳的位置是非常关键的。
埋好香碳,在香灰顶部放置上银叶,再夹取香丸放置其上,然后就可以品香了。
潘永军:
香炉是自左向右依次传递,我们将香炉轻轻地放到客人的右掌上,然后客人右掌拿起之后,左手握住香炉的颈部,然后轻轻地去品闻。
席间每个客人可闻香三次,第一闻清鼻,去除杂味; 第二闻,观想香趣; 第三闻,回味悠长。 为了将清新雅致的扬州文人香事发扬、传承下去,2013年,潘永军创立了云水三千香文化工作室,积极举办了多场文人雅集公益活动,也在中小学校、文化书院等教育场所传授香文化知识。
潘永军:
带领学生去制作香牌,他们就非常的感兴趣,我就发现这样传统的文化在扬州一定有它的根基,而且扬州是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东亚文化之都,所以我觉得在扬州做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近年来,潘永军还尝试围绕“扬州文人香事”这一传统项目,制作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阅读量超过3000万次。
潘永军: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现今从事传统文化非常好的三句话,促使我自己去把这样一个事业做好,然后传承下去。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朱蒋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