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2月24日6时29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近火点280千米、远火点5.9万千米、周期2个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轨道。
探测器将在停泊轨道上运行约3个月,环绕器7台载荷将全部开机,开始科学探测。同时,载荷中的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光谱仪等将对预选着陆区地形地貌、沙尘天气等进行详查,为择机着陆火星做好准备。
http://www.cas.cn/kj/202102/t20210225_4778660.shtml
成功率94%!我国科研人员研发猴脸识别技术
研究团队采集的秦岭金丝猴脸部特征样本(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人脸识别我们都不陌生了,但你听说过猴脸识别吗?
来自我国西北大学的科研团队正依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猴脸识别技术,用于识别秦岭地区的数千只川金丝猴。
猴脸识别技术通过提取金丝猴面部特征信息,建立秦岭金丝猴个体的身份信息库。待技术完全成熟后,科研人员可将其装在野外布设的红外相机中,系统可自动认猴、命名,搜集它们的行为。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093157.htm
美国首次成功克隆本土濒危物种,“五十余岁”的黑足貂宝宝诞生
图片来源: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
黑脚雪貂(又名黑足鼬)是北美的濒危物种之一,曾被认为已经灭绝。
1988年,黑脚雪貂维拉去世,其遗体保存于圣地亚哥动物园环球公司经营的“冷冻动物园”内。近日,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宣布,研究人员用维拉遗体中的遗传信息克隆出了伊丽莎白·安:它在去年 12 月 10 日降临到这个世界,目前状态非常好,已经长出了漂亮的皮毛,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安的实际年龄已有 50 岁。
文章链接:
https://new.qq.com/omn/20210221/20210221A0B6NS00.html
新试剂盒填补空白,快速发现剧毒蘑菇有“利器”
图片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食用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地衣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团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剧毒蘑菇的快速检测方法”授权,并与企业合作完成首批鹅膏环肽毒素剧毒蘑菇快速检测试剂盒产品的研发生产。
以后人们只需用一个检测试剂盒,就可在3至5分钟内完成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剧毒蘑菇检测。
文章链接:
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1/02-23/9417484.shtml
胆管“类器官”修复受损肝脏试验成功
几年前,科学家找到了人工培养胆管“类器官”(一种胆管微型器官)的方法,并顺利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成功。
近日,据《科学》杂志网站消息称,英国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实验室中利用最新技术成功培育了胆管“类器官”。此次,科研人员还创造性地使用了一种方法,将实验中培养的胆管细胞移植到在体外进行维持的被捐赠的人类肝脏中去。
这项在人类肝脏上进行的实验终于证明,他们培养的细胞确实可以“缝补”受损的肝脏组织。这样一来,原本不适合移植的器官,可以在被修补后重新使用;本需要被替换的器官,也许还可以重回可用的状态。接下来,研究团队还得开展更多实验,验证这一新方法的安全性。
文章链接:
http://www.chinanews.com/gj/2021/02-23/9416794.shtml
科学新知
这张天空图上有 25000个超大质量黑洞
图片来源:《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官网
利用分布在9个欧洲国家的52个天文台,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发布了一张天空图,其中显示了超过25000个超大质量黑洞。
在普通人看来,该天空图似乎包含着数千个恒星,但实际上,它们是超大质量黑洞,每个黑洞都位于不同的遥远星系中——这张天空图上每个白点都是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目前的天空图仅覆盖了天空北半部分的4%。天文学家计划继续开展工作,直到他们绘制出覆盖整个北部天空的黑洞分布图。
文章链接:
http://www.stdaily.com/kjrb/kjrbbm/2021-02/23/content_1082534.shtml
6.3亿年前蘑菇祖先“爬”上陆地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近日,中美科研学者在我国贵州发现6.3亿年前真菌类生物化石。
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陆生真菌类化石,说明在6亿多年前,蘑菇、酵母、青霉等真菌生物的祖先已经从海洋“爬”上了陆地。
新发现的化石将陆生真菌的化石记录前推了2亿多年。
文章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2/22/c_1127124627.htm
地球某些微生物可在火星暂时存活
图片来源:NASA
假如人类真的踏足遥远星球比如火星,与人类共生的微生物会怎样?它们能在那些星球生长繁衍吗?经受过其他星球环境考验的微生物再回到地球,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吗?
美国宇航局和德国航空航天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某些微生物可以暂时在火星表面生存。
该发现有助于探索太空旅行对微生物生命的所有影响,揭示这些微生物的潜在用途以及对太空旅行的威胁。
文章链接:
http://www.cas.cn/kj/202102/t20210224_4778572.shtml
14万种病毒生活在人类肠道中
图片来源:SciePro
病毒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体。现在,英国维康桑格研究所和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识别出了超过14万种生活在人类肠道中的病毒,其中一半以上以前从未见过,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日的《细胞》期刊上。
这篇论文分析了在世界不同地区收集的28000多个肠道微生物组样本。研究人员发现的病毒数量和多样性高得惊人,这些数据为了解肠道病毒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文章链接:
http://www.cas.cn/kj/202102/t20210225_4778673.shtml
白天爱小睡?是基因在“捣鬼”
图片来源:estradaanton/stock.adobe.com
有些人在白天会打盹,有些人在白天却如何也睡不着。
近日,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最新研究表明,对于会在白天小睡的人来说,其小睡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基因的调控。
文章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2/360933.sht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