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时评
图片来源/新华社
■唐福勇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份成绩来之不易,更鼓舞人心。这是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所取得的全面胜利。
8年来,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8年来,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们立足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攻城难,守城更难。”“创业难,守业更难。”今天,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如何有效避免返贫、保持持续稳定的向上生活状态与环境仍然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发展中难题。
8年来,通过脱贫攻坚战,脱贫群众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的交通、通信、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有了巨大的变化与提升。未来,我们不仅要继续完善已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各项扶贫政策,更要保持向上奋发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与激情。未来的扶贫扶弱更要扶志扶智,要让脱贫的人从思想上变强,从身体健康上变强,从发家致富上变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自立自强的历史,只有自立自强,才会在困境中谋得出路,才会在落后中奋起直追,才会在奋进中持之以恒。
对于脱贫后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广大人群和地区而言,脱贫后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懒惰无为,要始终奋发图强。
站在今天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的肩膀上,必须要持之以恒地将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筑牢扎实。
首先,要筑牢扎实发展道路。在这方面,全国民众要齐心协力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始终战胜贫困的基石与力量源泉。
其次,要筑牢扎实制度性保障。在这场8年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实践并积累了许许多多有效的脱贫政策与方式方法,未来要不断总结、完善与创新。因人、因时、因地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升。
再次,要筑牢扎实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改革开放40多年,一大批优秀的农村劳动力将辛劳与智慧更多贡献给了城市,大量农村处于老弱幼小的人群结构。未来,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需要大量有志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才,也需要培育乡村本土人才。
家,因人而旺;国,因人而兴。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表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因此,未来要大力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作者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监 制丨王忠宏 王 辉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史晓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