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晋南的山西平陆县杜马乡东坪头村因上千年历史的地坑院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听说当地正在积极开拓旅游资源,不光可以游览民居、体验传统(如织布纺车推磨)、感受自然风光,还可以吃到原汁原味的农家饭。图为航拍东坪头村全貌。
这不,有朋友说馋柴火饭了,一大早我们就驱车直奔东坪头村,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住地坑院,就在自家窑顶盖起来平房,在村子里转了转,我们随意敲开了一处平房的门,说来也巧,得知我们的来意,50多岁的李大嫂热情的说她家就可以做农家饭,不过都是家常便饭,比不得城里的大饭店。影友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晋南人,面食就是当家的饭,说中午有手擀面就行。
由于拍民俗的原因,常来东坪头村,但每次来风景都不一样,交代好大嫂,我们就四处转悠看风景、找素材去了。等到11点多回来,大嫂已经擀好了面条,正准备下锅呢,先看看这厨房就知道大嫂是个利索人。大嫂说,这面粉是用自家的小麦在村里的磨坊磨的,就去了一点麸皮,差不多是85粉,别看这面条有点黑,吃着可有麦香味,不像城里卖的精制粉,光好看不好吃,你们尝尝就知道了。大嫂家虽然住平房,还保留着柴火灶。
大嫂说,一是村里的人节俭惯了,地里有修剪下来的果树枝子可以当柴烧,省了买煤钱;二是总觉得柴火灶蒸馒头下面条就是比煤气灶做的香。孩子们都在城里住,逢年过节回来就说还是柴火灶的饭好吃。城里也有卖果木烤鸭的,看来真是像舌尖上的中国说的,燃料对食材也是功不可没的,不光是炒个概念。
说话的当口,这边李大哥已经烧开锅,下了面条,大火架上,锅里面条翻滚着,点了两开水,大哥用筷子一夹,断了。
捞面出锅,浇上李大嫂做的西红柿炒土鸡蛋,鲜红的西红柿,亮黄的鸡蛋,配上热气腾腾的手擀面,色泽鲜亮,不由得让人食欲大开。大嫂笑着说,放开吃,管饱。
饭桌上已经摆了四个菜:醋溜豆芽、菠菜粉条、清炒藕丁、家常豆腐,虽是家常菜,搭配得也不错,满满的小时候家的味道,也许是食材天然的缘故,加上上午活动量有点大,几个人风卷残云般地就打扫干净了。
小编的姥爷家以前也是这个村子的,知道这个村村风俭朴,只要不是过年过节,家里一般不会买菜,地里种啥吃啥。大嫂家这明摆着是有备而来的。大嫂笑着说,多亏了你们这些照相的,住了大半辈子的地坑院现在成了宝贝,整天有人来看地坑院,游人多了,吃饭就是个问题,村子里号召大家开农家饭,花样不用多,卫生健康实惠就行。
我和老伴一合计,俺俩才50来岁的年纪,身体还不错,老人都不在了,孩子也成家立业了,用不着俺们了,现在条件好了,食材也多了,做饭对俺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刚好家里平房也敞亮,前几年,自来水也入户了,用水也不是问题了。总之一句话,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就在自家开了个农家饭庄。平时李大哥去县城打零工,自己在家照应,有人来就做做饭,也不耽误打理地里的庄稼和果园,赶上节假日忙得时候,李大哥就回来搭把手,反正,现在有了村村通,半小时就回来了,不像以前得小半天。小编一想,可不是这样的,小时候过年看舅舅单趟就得走2、3个小时呢。现在想想,小时候真有毅力,能走那么远。
要走了,给大嫂结账时才发现没有价格表,大嫂说,你们还真当俺这里是饭店哪,人家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能看得上俺们这里的地坑院,能瞧得上俺们的农家饭,俺心里是真高兴。一顿家常饭,能值几个钱,一个人10块钱,管饱吃,还用什么价格表。我们被大嫂的实在感动了,不说材料,两口子忙活大半天,工钱都不止40块吧。
大嫂说,俺们做农家饭不图挣钱,年轻人都不愿意窝在这个山沟里,去县城买房了,就剩下一些恋旧的老人住着地坑院,老人没了,地坑院就废弃了,眼看着这上千年地坑院要废了,心疼呀。自打你们这些照相的把地坑院宣传出去,村子里进行了集中修缮,搞各种民俗活动,把这上千年地坑院又盘活了,俺们做农家饭,也算是为保护地坑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那就借我们的镜头给善良朴实的农家大哥大嫂打个宣传吧,有机会去看地坑院,别忘了去大嫂家打卡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