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年初,美国新一届总统的上台,中美关系依旧没有出现缓和的局面,金融、舆论、科技等领域的交锋依然激烈。而“稀土”作为外界普遍认为是中国掌握的最佳“王牌”,却始终没有打出去反击美国。最近,就有外媒尝试拆解我国思路。
在当地时间2月23日,美媒《彭博社》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章围绕中国如果使用“稀土牌”进行分析,并得出一些相关结果和国际局势走向看法。不过,该文章提到的一些看法和预测,却和外界普遍形成的一个“共识”,有些偏差。
该作者认为,在前几年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在担心中国将自己的“稀土出口”作为反击的手段,而这种办法也被普遍看作是直击美国军工要害的“王牌”。而事实上,全球媒体包括中国国内的媒体和机构,都在那个时间段列出一系列的数据,证明中国紧握住了全球系统供应链的命脉。即便是美国当局,也为此焦头烂额——F-35、导弹、卫星等一系列先进军事装备的生产与否,只取决于中国下的一道命令。
然而,在全球媒体聚焦中国的“稀土王牌”的时候,中国官方媒体却开始着手进行降温,《环球时报》更是用“中国不是稀土出口的绝对垄断者”来形容。这一点显然与当时的舆论风向截然不同。这很可能意味着中国意识到,稀土牌也存在不小的弊端。
该文章中提到,在2010年的时候,中日之间爆发争端,当时中国内就有声音要求直接掐断对日出口稀土渠道。消息传出之后,直接让日本舆论一片悲观,当局也开始将问题冷处理。也因为这一点,西方开始担心中国会将“稀土牌”当作对西方的致命性反击。为此,带有强烈“被害妄想症”的西方国家开始寻求稀土供应的多元化。不过,由于中国的巨大优势面前,西方的策略并未起到直接效果,但在供应链上却区别明显。根据目前的数据,中国稀土占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比例,从2010年的98%,降低到了58%。
基于上面的论据,文章认为,中国显然意识到了当年的这个敏感信号,“稀土牌”捏在手里的威力,或许远大于打出去的威力。而这张牌如果必须要打,那么就只能用一次。一旦打出去,确实能取得效果,但也势必会倒逼西方更加疯狂的寻求替代品。
在笔者看来,该文章引用的数据上其实也忽略了一点。我国在近10年中的占比下降,不单纯是因为西方想要多元化稀土供应链的作用。占比的下降,在于我国有意识在控制稀土的产量,毕竟开采稀土对环境的破坏是致命的,更在于这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而我国也正在经历稀土加工技术方面进行产业升级,加速提升相关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或许“稀土牌”只会打一次,但是只要在技术的绝对优势面前,一次就等于无数次。(本文由《每日新防务》原创,作者:听风吹荷,欢迎关注本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