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不少特殊建筑更是寄托着人类的浪漫主义情怀,虽然其中一部分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但它们的存在却一点也不多余。与此同时,几乎每个国家在历史上都脑洞大开,构思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建筑。咱今天就来盘点其中的一部分,看看世界各大国当年都有着怎样疯狂的幻想。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笔者个人最喜欢的一座建筑——法国建筑师埃蒂安-路易斯·布莱于18世纪设计的牛顿纪念碑。
虽然被称为“碑”,但这座建筑的主体是个中空的大圆球,直径达150米,伟大的艾克萨·牛顿爵士的石棺就陈列在圆球下方中心。纪念碑首先令人惊叹的便是“大”。倘若被建成,该建筑的体积究竟会是怎样的概念呢?上图中圆球下方的那些小黑点就是人,对比一下便可知其体量之惊人。另外,圆球被数以百计象征着高尚的柏树环绕,而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建筑内部“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了。
白天,建筑里一片漆黑,太阳光从圆球顶部的小孔射入,经过精心计算过的反射,分别在穹顶上空的小孔处呈现出闪闪亮光,乍看就像是深邃的星辰;夜晚,悬挂在上方的象征着宇宙的模型又会发出耀眼的光,经过穹顶的反射将整个圆球内部照得亮如白昼。如此精妙的设计即便是放在今天也够超前,要知道,这份设计方案可是诞生于18世纪。然而,这座建筑的设计难度超出了当时的建筑工艺水平,而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国力也无法承受建造这样一座纪念碑,因此直至今日,它依旧躺在图纸上。即便如此,这份设计仍在人类建筑史上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法国人的构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与史诗感,而美国的这些方案则重点突出了一个字——“疯”。20世纪20年代前后,美国诞生了一大批“只有你做不到没有我想不到”系列的设计方案,其脑洞之大不断突破着人类的认知。
《未建成的纽约》一书中提到:著名设计师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曾打算给曼哈顿岛盖个“罩子”,即以帝国大厦为圆心,建造一个跨度达约3.2公里的圆形玻璃穹顶,最高处距地面高度为帝国大厦总高(381米)的3倍。这个大玻璃罩子有啥用,笔者到现在也想不清楚,但在查找相关资料时看到了这样的说法:当时居然有不少人十分支持这份设计,甚至打算通过技术手段在罩子里创造独立的“气候”——外边晴天里面下雨,外边烈日炎炎里面四处飘雪。当然了,无论是这套想法还是建筑本身压根都不现实。除了加盖子,美国人还曾打算依托高楼大厦在半空中搭建巨大的混凝土平台当飞机场用。
作为美国老牌摩天城市,芝加哥在搞建筑创新方面也不甘落后。1925年,建筑设计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设计芝加哥美国国家人寿保险大厦时给出了一套宏伟得有些过分的蓝图。虽然从建筑工艺上讲,即便放在20世纪20年代,人类也完全能够将其实现,但其庞大的体量看上去犹如外星建筑,乍看就十分压抑,实用性也着实令人怀疑。
另外顺带一提:赖特老哥貌似十分喜欢挑战高度,早在1956年,他给出的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厦的设计方案中,建筑高度就达到了离谱的1600米,甚至还在其中加入了“核动力电梯”这样的反人类设计……
其实,这些设计方案之所以诞生,这与它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系。20世纪20年代,随着经济的持续爆发,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球的影响力都达到了历史高峰期,其社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美国的影响下,加拿大逐渐摆脱了英国,其经济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短短十年间,以美国、加拿大为主体的北美地区诞生了无数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奇迹,有人也因此将这10年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欧洲人则称赞其为“黄金十年”、“历史上最多彩的年代”等等。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科技的快速发展,那会儿的人们在展望未来时稍微“膨胀”一些,这恐怕便不难理解了。
比起“咆哮的二十年代”美国的高端霸气,德国人则延续了他们一贯的低调奢华的风格,其代表之一便是由纳粹党魁希特勒亲自参与设计的“人民大厅”。
二战初期,德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尤其是在法国投降、英国接近毁灭时,德国综合国力抵达巅峰,希特勒幻想着在征服全世界后建立一座“世界之都”。在御用建筑设计师阿尔伯特·施佩尔的配合下,纳粹德国政府出台了一项重建柏林的设计蓝图,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日耳曼尼亚计划”,其核心之一便是横亘在主干道“光辉大道”上的新国会大厦——“人民大厅”。
根据设计,人民大厅是一座典型的罗马万神殿风格建筑,其高度接近300米,能够同时容纳15万人。建筑拥有一个大到令人无法形容的铜制穹顶,顶部装有一座高数十米的纳粹鹰铜像。按照原计划,人民大厅将于1940年7月开始动工,于1950年4月19日完工;倘若工期顺利,希特勒次日便可在这座人类历史上体量最大的会堂中庆祝自己的61岁生日了。
为了配合这座宏伟建筑,德国人还打算在它附近修建一座新的参谋总部大楼、一座陆军元帅纪念堂、一座新凯旋门等等,甚至还计划修建能容纳100万人的“阿道夫·希特勒广场”。然而,随着战局的迅速恶化,这些宏伟的建筑计划最终无一实现。
提到“疯狂”,榜单上恐怕永远不会少了苏联的名字。苏联历史上最疯狂的建筑设计莫过于大名鼎鼎的“苏维埃宫”了,但我们今天不提它,而是另外一座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的强大建筑——第三国际纪念塔。
第三国际纪念塔设计的诞生时间与美国的“咆哮的二十年代”重合,两者在主题上也几乎一样,都充满了理想主义、宏伟、夸张却又有些不切实际。根据设计,纪念塔核心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最下方的玻璃立方体、中间的玻璃核心和最上方的玻璃圆柱体,它们像比萨斜塔一样倾斜于一个不对等的轴座上面。核心周围环绕着钢质的螺旋梯状结构,总高度将达到当时世界第一高楼帝国大厦的两倍。
另外,俄国人居然还想要这样一座大得可怕的建筑“动起来”:根据设计,核心三部分的立方体一年旋转一周,中间部分一个月旋转一周,上方的圆柱体则一天旋转一周。不仅如此,第三国际纪念塔还不单单是一座“塔”,其中还设有会议室、影院等场所,顶部还设有无线电发射器、扩音器,整座塔就是一个超大号的喇叭,苏联人将通过它向全世界传达无产阶级革命的宏伟决心。然而有趣的是,第三国际纪念塔的设计理念之所以被拒绝,理由还不是“不切实际”,而是苏联人认为它太过尊崇西方人提出的“立体主义”,气质不够苏维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