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2月23日讯(记者 贾玉静)近日,资深IT专家张栋伟在社交媒体平台曝光了过年期间遭遇严重发霉变质的中粮“梅林午餐肉”后的艰难维权经历。
据张栋伟描述,春节前从某电商平台“中粮罐头官方旗舰店”购买了3罐“中粮梅林午餐肉”,
大年初一准备打开一罐涮火锅时,结果发现罐头已发霉长毛。
张栋伟随后尝试联系网店客服,春节假期客服却无人值班,辗转与店方取得联系后,
却被告知赔偿方案仅为“选择一罐午餐肉”或“赔偿一罐午餐肉同等金额,约20元”。
对此张栋伟表示不满:“假货还十倍赔偿呢,劣货就这么处理完事儿了?”
据悉,发霉的中粮梅林午餐肉生产日期为2020年12月8日,商品保质期3年,根据照片,该产品外观并无破损。
对此,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表示,图中的午餐肉确实发霉了。“如果不是销售环节出现问题,也就是说罐头没有破损,那么这个问题还相当严重。因为如果罐头包装破损了,那么变质是正常的,可能是运输、保存不当导致,但没有破损则说明有可能是生产工艺上存在问题,那就不是一罐两罐的事情了,是整个生产体系存在问题。”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称,对午餐肉这种食品来说,一般重点的杀菌是在“后杀菌”环节。因为灌装前的瞬间高温杀菌可能杀菌不彻底,或灌装时有有细菌侵入,所以需要二次杀菌(高温或巴氏)。通过这项技术,理论上可以避免食品在生产环节出现卫生问题,如果发生问题则有可能是因为它的杀菌温度不达标、或是杀菌时间不达标。
据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案例显示,此前亦有消费者买到疑似发霉的中粮梅林午餐肉,且罐子内部及边缘同样存在黑色不明物体:“不知道是什么,非常的恶心。”
据该第三方投诉平台显示,这一投诉针对的对象为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但未获企业回应。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出现质量问题的梅林午餐肉,并非消费者更为熟知的上海梅林,而是中粮梅林。
由于两家产品在商标与包装设计均比较相似,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的辨识难度。
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接到消费者赔偿要求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实行首负责任制,先行赔付,不得推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经营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经营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经营者追偿。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网财经记者多次致电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但电话始终无人接听,总机接线人员表示,公司总机未登记相关负责人直接联系方式,故无法提供。
据中粮罐头官方旗舰店证照信息显示,该店运营方为北京可可果商贸有限公司,客服告诉记者,店铺货品都是中粮工厂提供的。天眼查显示,北京可可果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注册资本500万元,侯强担任公司法人及股东,但该公司与中粮并无股权关系。中粮梅林午餐肉包装显示,该产品生产企业为重庆德佳肉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注册资本3690万元,主要经营范围为生猪屠宰,分割、冷冻、冷藏、销售等。
相关报道
酱油开瓶不到一周,就长出活动的蛆虫?海天公司回应
9月16日,湖南的李先生向媒体反映称其购买的海天酱油在开瓶使用不到一周后,发现瓶内有活动的蛆虫。
李先生说,平时的酱油买回来都是如此存放,但都没发现有活蛆虫,这次买的海天酱油,用了一周就长了蛆虫。这已经是海天味业近一个月内第三次被发现酱油瓶内出现蛆虫。
据“淮安爆料王”8月27日微博视频显示,一名女子称所购买的海酱油瓶内发现多个活动的蛆虫。该女子介绍称,自己于8月19日购买了一瓶海天生抽,生产日期为2020年6月30日,在准备炒菜时发现酱油瓶内有蛆虫。
网友称在海天生抽瓶内发现蛆虫 来源:淮安爆料王微博
两周后,浙江杭州也出现类似事件。据浙江电视台科教影视频道《小强热线》9月9日报道显示,杭州的周先生于8月24日在当地超市购买了一桶单价29.9元的1.9L海天味极鲜酱油,买回家不到两周,在一次吃饭后偶然间注意到酱油表面漂浮着十几只白色的虫子。周先生说他每次用完酱油,盖子都会盖好。视频显示,该款酱油的生产日期为2020年3月29日,保质期为18个月。
在广州日报报道海天酱油疑现活蛆后,9月17日,爆料人李先生又给本报提供了当时自己记录下来的图片和视频。在视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瓶内有疑似蛆虫在蠕动。
目前,因个人原因,爆料人已在社交平台上删除了这段视频,同时向记者证实,图片和视频确系自己拍摄。
随后,记者联系了某电商平台的海天官方旗舰店客服,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客服表示,不能对已售出且开封食品做出任何回答;而据浙江台教育科技频道此前报道,海天调味品公司在遇到类似酱油瓶内发现活蛆案例时,给出的回答是“开瓶后保存不当”。
海天酱油瓶内频频出现蛆虫,厂家归咎于消费者保存不当,消费者则认为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解读称:“海天酱油瓶内出现蛆虫事件,一方面和海天味业在生产酱油过程中的杀菌环节有关。另一方面,消费者是否合理使用及存放环境也会影响产品质量。出现一次蛆虫事件可能是偶然现象,但多次出现蛆虫事件,这不禁让人质疑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这也将严重损害该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信任度。”
截至记者发稿前,海天并未对此食品安全事件公开回应。
不过,朱丹蓬观察分析指出,作为调味品行业体量最大、利润最高的企业,海天味业在二级市场上曾受到资本的追捧和青睐,经历了近半个月的股价回调后,海天味业市值大幅缩水。如果此时在消费端屡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海天味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或将进一步对股价和市值产生冲击。
记者梳理公开数据发现。今年上半年,受益于疫情影响下“宅经济”的红利,海天味业半年营收同比增14.12%至115.95亿元,其中酱油产品贡献了66.25%;净利同比增18.27%至32.53亿元。
随之而来的是股价大涨,甚至在本月初,海天味业股价首次冲破每股200元,市值突破6500亿元。不过当日午后即暴跌,市值也大幅缩水。随后其股价整体呈下跌趋势,总市值也相较最高值时减少逾千亿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