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障碍在于,你忘了为什么而沟通 | 谈判中的人性 第七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462篇推文。
全文共3189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 引言
1979年,伊斯兰学生组织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押了66名美国外交官。
1980年,联合国秘书长科特-瓦尔德海姆飞往伊朗,试图去解救这些美国人。
为了获取伊朗民众的同情,科特精心准备了自己的发言稿,在伊朗国家广播电视台播放。
发言中有这样一句话,
“I have come as a mediator to work out a compromise......”
这句话的本意是,
“我作为一个调解员,这次是来帮你们想一个折中方案的......”
可这句话却捅了大篓子。
在英语里,“Compromise”是妥协折中的意思,但在波斯语里却是一个贬义词,意思是“品格遭到亵渎”;
在英语里,“Mediator”是调解员的意思,但在波斯语里却是“管闲事的”。
所以,这句话在电台里播出来,伊朗国民听到的意思是,
我就是爱管闲事,这次来就是想亵渎你们。
发言播出后不到一个小时,愤怒的民众就朝联合国秘书长的专车砸了石头。
这看似是一个笑话,但这个“笑话”却给人质解救雪上加霜。
谈判中的沟通问题,常常都让谈判者没法轻松地一笑了之。
2 沟通
我们依然在“谈判中的人性”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来自哈佛大学的“哈佛谈判工程”。
没有沟通,谈判根本不存在。
谈判就是来来回回的沟通过程。
然而,沟通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使双方在背景上有着大部分相同的价值观和人生阅历,他们之间的沟通也不见得通畅。
生活在一起三十年的夫妻,况且每天仍要拌嘴;
那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如果还带上点敌对和猜疑的情绪,那沟通起来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无论你说及什么观点,什么话题,相信我,对方一定总能听出点些莫名其妙的弦外之音。
谈判中的人性问题之一,就是“沟通”。
3 沟通的第一个鸿沟
“沟通”的障碍很多,第一种来自“说者”。
有时候,我们看似在说话,但却不在沟通。
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去和对方沟通的欲望。
曾几何时,
当你跟他/她就是说不清楚,坐飞机其实比坐火车安全的时候。
当你跟他/她就是说不清楚,一个2000元的磁力床并不能治病的时候。
当你跟他/她就是说不清楚,公安是不会要你把钱转到安全账户去的时候。
当你跟他/她就是说不清楚,看着便宜的那个供应商,其实明年维护很有可能出问题的时候。
当你跟他/她就是说不清楚,你和我妈都掉水里这件事不会发生的时候。
在这种时候,你可能听上去还在说话,但其实你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说什么,可能你想传达的仅仅是说话的腔调而已。
此时的“沟通交谈”,充其量不过是“逞口舌之能”。
4 沟通的第二个鸿沟
“沟通”的第二种障碍,来自“听者”。
可能你真的在认真、直接、清晰的表达,可是对方不见得在“听”。
因为人从来都不擅长对别人的话,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信?
下次尝试去重复刚才那个人跟你说的话,看看你能否说出三分之一的内容。
不会“听”,这是我们人性从小而来的毛病。
但凡有做父母的经验,相信都会被孩子装聋作哑的态度逼疯过,你的音调从C开始,到D,到E,到High C,结果那个小兔崽子仍然头都不回。
在工作环境中,当你的同事正在舌灿莲花、口沫横飞,而你只是张嘴给了一个大大的哈欠......
在谈判中,这样的问题更严重。
每一次你假装点头的时候,脑中想的并不是对方的话,而是,
我该怎么反驳?
5 沟通的第三个鸿沟
“沟通”的第三种障碍,来自“误解”。
如同文首故事中不同语言的差异,“误解”简直就是我们沟通中的家常便饭。
就算同一种语言,这种问题更不少见。
如果一个东北人在说:
我们这里商场贼多!
到底是下面哪个意思?
A 我们这里有很多商场
B 我们这里的商场有很多贼
再看一段四川人和上海人的对话,
四川人:“你用的什么手机?”
上海人:“锤子” (锤子手机)
四川人:“你再说一遍?!” (锤子在四川话的含义极为丰富)
在类似这样的沟通中,你以为你说明白了,他以为他听懂了。
6 聆听是第一步
聆听是跨越沟通鸿沟最重要的手段。
然而,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尤其是在一个充满压力的谈判过程中。
聆听会让你领会他人的观念,感受他人的情绪,明白他人的表达。
好好聆听,不仅会让你听进去更多,也会让对方说出来更多。
如果你可以在好好聆听的间隙,偶尔这样试探:
“您看,我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但我理解您的意思是.......,对吗?”
这样的主动介入,会让对方意识到,原来你真的认真在听,而不是在敷衍了事,他们也会因此感到有点沾沾自喜。
如果说,你非要在谈判中妥协或者让步的话,那么,你能给出的最便宜的让步,就是告诉他,
“你的意思是......,我真的明白你在说什么”。
聆听的技巧,就在于认真去听,主动去把他所说的,用更清晰、更仔细的方式复述出来。
如果在理解上,有任何的模棱两可,都一定要再邀请对方进行澄清。
聆听的目的是为了切身站在对方的立场,体会对方的需求,感受对方的痛点。
7 说,是为了被听懂
谈判中的沟通,
不是自言自语,
不是自说自话,
不是激情演讲,
不是开篇陈词,
不是庭审结辩。
很经常的,人们会把谈判当成了一场辩论赛,当成了一次庭审辩护。
没错,振振有词、慷慨激昂的辩论赛,确实很带劲儿!
每每说到精彩之处,场下掌声雷动,过瘾啊!
然而,请记住,这是在谈判,你慷慨陈词,试图打动的对象,不是第三方,不是辩论赛的观众和裁判,也不是庭审辩护的陪审团;
而是和你坐在一张桌上的人。
如果可以把谈判和诉讼做个比较的话,实际上谈判的过程比较像,两个具有同等裁判权的法官联合裁决一个案件。
既然谈判对手是一个和你平起平坐的法官,你们就需要共同商议出一个具有共识的结论。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你采取的沟通方式是谩骂、责难、看谁的嗓门儿大,那你还指望怎么继续这场官司。
8 朝天开枪
大部分常见的谈判中,你总会听到一方,对着另一方,分析着对方的动机,谴责着对方的行为,指名道姓,洋洋洒洒,痛快淋漓。
可是,为了达到你的沟通目的,把主语对象换成你自己更为合适。
比如:
“你背信弃义!”
实际你的沟通目的是,提醒对方没有履行承诺,希望以此让对方在道德上有亏欠感,不如这样说,
“很遗憾看到这个约定未实现,我感到非常失望。”
再比如:
“你这是大男子主义!”
实际你的沟通目的是,提醒对方不要在谈判过程中对女性不尊重,让接下来的谈判不会再出现性别上的偏颇意见,不如这样说,
“我觉得被性别歧视了!”
再比如:
“你真是狮子大开口!”
实际你的沟通目的是,回复对方的开价过于高,远远超出你的预期,请他调整报价的合理性,不如这样说,
“听到这个价格,我真是要哭了!”
再比如:
“你什么事都只想着你自己方便,总是那么自私!”
实际上你的沟通目的是,告诉老公,别忘了在买车的时候也考虑下,你自己的一些需求,不如这么说,
“我感觉我也需要偶尔去接下我爸妈,这个车型不方便我爸妈出行。”
这是因为,如果你的主语对象是对方,你的话就形成了你对他的主观判断,而不管这个判断是否客观正确,他主观情绪上都不会觉得舒服,甚至大怒,怎么还会去考虑你真正的沟通诉求。
但如果,你的主语对象是你自己,那就好比你朝天开了一枪,对方明显听到了这声枪响而有所警示,但考虑到毕竟枪口没直接对着自己,也很难有过激的情绪,毕竟你在说你自己嘛。
这样既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也不会造成过于对抗的局面。
9 别说废话
有时候沟通的问题,并不是沟通的不够,而恰恰是话说多了。
尤其是当怒意正盛,误解不断的档口,可能有些话还是先不说为妙。
比如:
有时候,明明只是一件事情需要解决,而提及上次已经解决的事情,反而让这次的问题更难
“又是个需要特批的申请?上次就是你非要不遵守规矩,怎么?公司是你家开的?”
当别人听到这个,那个本打算尊重你的想法,突然就烟消云散了。
再比如:
有时候,你过多地暴露了自己的谈判底线反而会让本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哇,原来只要2000,我早上出门还以为最低也得3000!”
如果你愿意2000元卖给我这部手机,而我却毫不掩饰的透露了我原本打算出3000元,那本来是一笔多简单的买卖,估计就会徒增波折。
所以,在沟通的任何表述前,想好说这些话的目的,想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别说废话。
10 小结
沟通的艺术在于,关注沟通的目的,而不是沟通的形式。
为了说话而说话,往往是沟通问题的症结所在。
而太多的人却只关注说话的样子,说话的分量,说话的口气,而不是说话的目的。
这里是“谈判思维”!
“谈判中的人性 第七篇 ”终
---桔梗(839239@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