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一生,前后育有10个子女,除了我们熟知的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之外,其余六个子女皆因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或在长征路上先后不幸夭折或失落民间。
而这六个子女中,除了毛岸龙是毛泽东的发妻杨开慧所生之外,其余五个孩子均为贺子珍所生,然而这五个孩子除了在长征中生下的一个女孩下落不明之外,其余四个都没能活下来。
贺子珍与毛泽东一生共育有6个子女,在他们身边活下来的,只有李敏一个。那么其他五人是谁呢?
大女儿:毛金花
1928年,十九岁的贺子珍与毛泽东结婚。次年秋,毛泽东指挥红军第二次打下龙岩的时候,贺子珍在福建长汀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
金花是毛泽东继岸英、岸青、岸龙之后第一次喜得千金,他非常喜欢这个女儿,曾笑着说:“她倒是会挑日子,找了一个好地方出生,那就叫她毛金花吧!”
然而,由于革命事业尚未完成,贺子珍和毛泽东都没有时间照顾她,因此毛泽东只能将她寄养在当地老乡家里,并对贺子珍说:“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里,今天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以后会回来的。等革命胜利后,我们再把她接到身边。”
虽然贺子珍心里很难受,但她深知“先大家,后小家”的道理,因此也没有多说什么。
贺子珍是一个革命性非常强的人,自十八岁时参加组织永新农民武装暴动以来,她就已经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再说自己的丈夫又是红军的领导人,他肩上的担子很重,她不想让他为这些事情操心。
后来,红军撤出龙岩时,考虑到还能回来,因此毛泽东没有让贺子珍跟着队伍一起撤离,而是让母女俩隐蔽在城外一户老百姓家里,这样也好让刚生完孩子的贺子珍多休息几天,恢复身体。
但分别终究还是会来的!贺子珍短暂休息一段时间后,就不得不离开了。这一天,她用被子把金花裹好,然后将她抱到已经联系好的老乡家去。
贺子珍没有什么东西给孩子留下,只是将事先准备好的十五块银元给了老乡,并告诉他们:“麻烦你们把孩子抚养大,日后我们会回来接的。”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孩子就是她的心头肉,骨肉分离,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将是多么大的惩罚。但为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为了天下穷苦人民的幸福生活,她不得不这样做。
送走孩子之后,贺子珍心里很难过,但她始终没有流泪。也许是她考虑到,反正红军以后也会经常在这一带活动,想见女儿也不难。然而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走,竟是永别!
1932年4月,红军再次来到了龙岩,贺子珍负责在县城里为军队筹集粮饷。她心里非常惦记女儿,但由于事多走不开,于是便让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去找那户老乡,看看金花现在怎么样了。
毛泽民按照大嫂的记忆,找到了那户老乡,但得到的回答却是:“孩子已经不在人世了。”
当听到这一消息时,贺子珍顿时被惊住了,她半天说不出话来,愣愣地坐在椅子上。毛泽民的妻子钱希钧安慰道:“大嫂,不要太难过,为了革命,我们只能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
事实上,当时的贺子珍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沉浸在失女之痛中,因为当时错综复杂的时局环境,已经占据了她全部的精力,但身为一个母亲,当听到自己女儿不在人世的消息,肯定也会非常难过。
不过,毛金花的故事也并未就此结束,在建国后几十年间,关于她的故事也是层出不穷,比如最典型的就是龙岩一个姓杨的女子,就自称是毛金花,不过最终贺子珍也没有与这个女子相见,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长子:毛岸红
1932年11月,贺子珍在福建长汀福音医院生下了她和毛泽东的第二个孩子,因为是个男孩,毛泽东便将他与杨开慧的三个儿子按“岸”字辈排下来,取名毛岸红。
由于当时贺子珍正患疟疾,医生为了孩子的健康,不让他喂奶,毛泽东便托人给岸红找了一个奶妈。
奶妈是江西人,她将岸红叫做毛毛,后来毛泽东和贺子珍也将岸红叫做毛毛了。
在贺子珍产后第十四天,毛泽东才从宁都赶回长汀,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跑去医院看望妻子,嘘寒问暖。第二天,毛泽东还特地让警卫员从老乡家里买一只鸡来炖给贺子珍吃。
毛泽东对小毛毛非常喜爱,每次一到医院就将他从奶妈手里抱过来,一边亲一边摸,喜爱不已,还曾笑着对贺子珍说:“我们家又多了一毛,我才一毛,他却有两毛,毛毛比我有出息。”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小毛毛已经两岁多了,开始咿呀学语,非常讨人喜欢。毛毛是毛泽东与贺子珍所生的六个孩子中,唯一在两人身边长大的,备受父母的宠爱。
长征开始后,毛泽东夫妇便商议将小毛毛交给弟弟毛泽覃和贺怡抚养。毛泽覃是毛泽东的弟弟,贺怡是贺子珍的妹妹,两人又是夫妻,将孩子交给他们带,无疑是再放心不过的了。
在临行前,贺子珍还特地从老乡那里要来些棉花,然后将自己的军装剪开,给小毛毛缝了一件小棉袄。
后来,瑞金和苏区被敌人占据后,毛泽覃担心小毛毛的安全,于是便秘密将他转移到了瑞金乡村一个警卫员的家里。由于此事比较隐秘,因此知道小毛毛下落的人并不多。1935年毛泽覃牺牲后,毛毛也就从此下落不明了。
1949年解放前夕,毛泽覃之妻贺怡曾四处寻找毛毛的下落,但几经辗转都没有找到。后来,贺怡又专程前往江西吉安继续寻找,结果不幸遇难。
1953年,贺子珍给江西省省长邵世平写信,请他帮忙寻找毛毛的下落。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之后,终于打听到了朱盛、黄月英夫妇曾在1934年10月领养了红军的一个小男孩,取名叫朱道来。他很可能就是贺子珍和毛泽东的儿子毛毛。
当贺子珍看见朱道来的照片后,激动不已,认为这应该就是毛毛。于是,她便向中组部反映,希望组织上让朱道来和他的养母一起来上海,想亲眼见见他们。
黄月英带着朱道来来到了上海。贺子珍便开始仔细端详着朱道来,顿时便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声音颤抖地说:“毛毛,你就是我的毛毛。”
不过,为了防止出错,贺子珍便提议带着朱道来去检查血型,结果朱道来的血型跟贺子珍的血型一致,这更让她坚信这就是她的毛毛。
从这里就大概能确定,朱道来便是当年毛泽东和贺子珍遗落在江西苏区的毛毛。
然而就在这时,南京突然来了一个中年女干部,找到了中组部,一再声明说:“朱道来是我的孩子,你们还给我……”
原本已经确信无疑的事情,现在突然又变得复杂起来。朱道来的身份也就此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但毛泽东听后,并没有太大的反应,而是果断地说:“不管是谁的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就把他交给人民,交给组织吧。”
后来,朱道来被送到了帅孟奇家里。帅孟奇是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人物,曾任中组部副部长、顾问,当时她家里收养了一批烈士的遗孤和革命者的后代。
再后来,朱道来被送往清华附中读书,随后又在清华上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国防科研单位工作,后来在南京病逝。
次子早夭,次女送人
1932年12月,贺子珍生下毛毛后不到一年,在瑞金沙洲坝又早产了一名男婴,但由于是早产,因此一出生便夭折了。这是贺子珍的第三个孩子。
在后来的长征途中,贺子珍第四次怀孕!
一天下午,贺子珍所在的红军休养连来到了贵州白苗族的一个村庄,此时红军正在与国民党军进行激烈的交战,而恰好这时候,贺子珍要分娩了。
休养连连长侯政、指导员李坚贞和钱希钧等人,开始七手八脚地将贺子珍扶到路边的一间小房子里,并找来连里的医生和护士为她接生。此时,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休养连的队伍继续前进,后续部队也陆续从她们的屋子前经过。
在屋子外面的候政等人急得一头汗水,因为敌人的炮火声越来越近,他们生怕出现什么意外。况且负责殿后的队伍也留下话来,必须在四点以前翻过山去,否则就会被敌人追上,后果不堪设想。
终于,就在大家焦急等待之际,突然从屋内传来了婴儿的哭声。贺子珍生了一个女儿。
喜得千金,对于贺子珍来说应该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但现在的她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个孩子“来得不是时候”。贺子珍刚生下孩子,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被担架员抬着匆忙上路了。
她的衣裤上、担架的被子上全是血迹,前面的路程遥远且艰巨,纵然贺子珍能忍受,这刚出生的婴儿是绝对不行的,而处置的方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送给当地的老乡抚养。
这是不需要任何讨论的,更不需要征求谁的意见,纵然大家都不说话,但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
最后,钱希钧脱下自己的上衣将孩子裹好,贺子珍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了仅有的四块银元递到了钱希钧的手里,告诉她:“把这几块钱带上,交给当地的老乡抚养孩子用吧!”
钱希钧抱着孩子走了出去,担架员抬着贺子珍继续赶路!刚走不远,钱希钧就抱着孩子追了上来,对贺子珍说:“给孩子起个名字吧,或者留下个什么东西!”
贺子珍刚毅的摇了摇头,说:“不用了,革命的后代,就让她留在人民当中吧!”
然而,这个孩子跟大女儿毛金花一样,始终都没有和贺子珍再见。后来,毛泽东得知此事后,赞同地说:“你做得对,我们只能这样。我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而当时为了革命,又不得不丢下自己的后一代。”
幼女李敏、幼子廖瓦
1936年,刚迁到保安不久后的贺子珍又生下了小女儿李敏。之所以起名叫“李敏”,而不是“毛敏”,是因为在国民党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毛泽东化名为“李德胜”,因此便跟随父亲改姓李,取名李敏,“敏”字取自《论语》中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有机敏、积极之意。
而实际上,李敏还有一个名字,叫‘毛姣姣’。不过,当时贺子珍跟毛泽东的关系已经出现了裂痕,于是在李敏出生后不久,她便毅然决定前往苏联。
当然,贺子珍前往苏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治病。因为在1934年长征途中,她为了掩护伤员,不幸被敌人的炸弹炸伤,头、背、肺部都被炸入弹片,终身都没有取出。在1950年的时候,还被定为三级甲等残疾。
对于贺子珍只身前往苏联治病,毛泽东心里觉得很不安,因为他知道,此时的贺子珍已经怀有身孕,体质又差,现在又要离开祖国前往异国他乡,担心她有危险。
于是,毛泽东一再劝阻贺子珍不要去苏联,但贺子珍依旧坚持己见,执意要走。
后来,贺子珍抵达莫斯科后不久,便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廖瓦。小廖瓦长得非常可爱,这也算是给此时身处异国他乡的贺子珍一点告慰吧!
贺子珍生下小廖瓦后,一位热心的苏联老太太照顾她坐了月子,等到孩子满月之后,便将孩子送进了婴儿室,贺子珍自己则进入东方大学学习。
然而不幸的是,小廖瓦十个月的时候,突然患上了感冒,加上婴儿室的医疗条件又很差,没有护理好,于是又转为了肺炎,还没来得及送去医院抢救,就不幸夭折了。
对于孩子的死,贺子珍感到万分悲痛,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开始几天,孩子的情况不是太好,但她怕影响学习,舍不得请假,仍然将孩子送去婴儿室,没想到竟然因此耽误了治疗……贺子珍越想越难受。
最后,贺子珍在校园里找了一个荒僻的角落,亲手给儿子挖了一个坑,将这个来到世上还没有一年就泯灭了的小生命埋葬在异国他乡的泥土中……
而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曾经威风八面的贺子珍开始变得郁郁寡欢起来。而当她悲痛欲绝地将此事告诉岸英、岸青两兄弟时,他们也禁不住泪如泉涌,抱着贺子珍哭劝道:“贺妈妈,您别难过了,您要保重身体!小弟弟不在了,还有我们呐!我们也是您的儿子呀……”
后来,毛泽东得知此事后,这个性格刚毅的伟人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最后斟酌再三,毅然决定将自己疼爱的小女儿李敏送到苏联去,以抚慰其母贺子珍伤心欲绝的心灵。
最后,几经辗转,年仅四岁的小李敏终于来到了分别多年的母亲身边。李敏的到来如同一剂良药,治愈了贺子珍长期以来的郁郁寡欢、沉默沮丧的日子。此时她的生活中,也充满了许多生气。
然而,上天对贺子珍似乎太不公平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母女俩生活幸福的时候,新的麻烦又来了!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毅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结190个师550万人的兵力,在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门大炮、190余艘军舰的配合下,以闪电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袭,苏德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战争初期,由于德军的突然袭击,致使苏军一路溃败。在德军闪电战开始后的第25天,德军在苏联境内已经长驱直入四十多公里,距离都城莫斯科也不足二百二十公里。
而余下的这段路程,既没有河川天堑阻拦,也没有城镇的坚固防御措施,德军很快就会兵临莫斯科城下。
而在德军围城的那段日子里,由于城外的运输线路大都被德军切断,致使城内食品供应极其困难,城中市民已然处于断炊边缘。
在德军围城前,虽然贺子珍已经带着女儿李敏随国际儿童医院退到了伊万诺夫城,但这里的状况并不比莫斯科好多少,食物供应依旧严重不足。
当时,又正值苏联最冷的时候,零下4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既没有可以供暖的炉子,也没有足以果腹的食物,每天只能勉强配给五百克又粗又硬的黑面包。而这点口粮,在给小李敏填饱肚子后,就剩不了多少了。
没办法,贺子珍只能简单煮几片白菜叶充饥,但白菜叶也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弄到的,在没有白菜叶的时候,就只能勒紧裤腰带,以减缓饥饿感。
然而,这仅仅只是贺子珍悲惨命运的开始,更加沉重的困难还在后面。
在饥寒交迫的打击下,年仅五岁的李敏身体日渐羸弱,抵御不住风寒,不幸得了肺炎。小廖瓦就是因肺炎去世的,贺子珍绝对不能再让病魔夺走自己唯一爱女的生命。
为此,贺子珍开始拼命地工作,除了加班加点之外,还利用空闲时间做点兼职,用挣来的钱去买药和食物。
最后,在贺子珍的精心照料下,李敏终于摆脱病魔的折磨!为了让女儿的身体得到进一步好转,贺子珍不愿意让她留在保育院过夜,而是坚持白天送、晚上接。当然,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可以。
然而,贺子珍的行为却激怒了凶悍而霸道的保育院女院长,她污蔑贺子珍精神失常,还横蛮地将她送进了疯人院。在临行前,贺子珍拼命反抗:“我不是疯子!我不是疯子!”
然而,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却对她的行为呵呵大笑,野蛮地拖着她往外走,并说:“疯子会说自己是疯子吗?”
在疯人院,贺子珍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直到1946年夏天,王稼祥携夫人前往莫斯科治病,在了解到贺子珍的情况后,几经辗转,才将她送回了国。
回国后的贺子珍母女,被安排在哈尔滨暂住。后来又被安排在东北财政部担任机关党总支书记一职。
后来,毛泽东派人来接李敏回北京时,贺子珍还半信半疑。1949年初夏,13岁的李敏回到了父亲毛泽东身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