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 外网新闻报道截图
时过境迁,中国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谈过去,只说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大国之一,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在科技航天方面,中国都有能力和美国一拼。最近,中国的航天事业又取得了积极进展!
据新华社官方报道,我国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取得了新的进展。拟服务于重型运载火箭的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攻关已取得积极进展。据报道,此发动机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负责研制,要知道,它的研制填补了我国目前的技术空白,包括对我国工业领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牵引带动作用。
图为 长征五号重型运载火箭
日前,航天科技集团顺利完成了一次可靠性试车。据悉,本次测试时间为500秒,与火箭发动机的飞行时间一致。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试验中的发动机,第四次500秒试车验证,相当于正常飞行时间的4倍。
这次试验,不但进一步验证了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的能力,同时还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执行空间站任务奠定了基础,且有利于提高整个空间站任务建设阶段发动机的可靠性。据悉,空间站核心舱将于今年春天率先发射。
图为 中国空间站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该型号是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被称之为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于2012年开始研制,是目前中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去年5月5月,该火箭搭载了我国新一代载人实验飞船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首飞成功。
再切回主题,我国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俄罗斯《科学技术日报》称,中国工程师已经成功地为下一代火箭发动机开发了许多技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在研究的装置将达到创纪录的范围。不过,该报道也提出了一个令人难受的事实——YF-77发动机的故障导致长征五号发射失败。
2017年7月2日,因一台YF-77发动机出现故障,导致长征五号偏离轨道坠入太平洋。这一失败很快引起国际热议,甚至有国际评论说:中国迎来航天至暗时刻。但很显然不是,事实是,中国航天事业通过失败经历而重生。
俄媒指出,回顾过去,由于YF-77的漫长发展,中国的太空计划已经放缓。中国第一台低温发动机已经研制了三年。尽管如此,中国仍完成了2020年所有的飞机计划,包括发射嫦娥五号到月球表面采集样本和天文学1号探索火星。
除了发动机,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此前披露,我国现在正在研制的重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其运载能力可达140吨。这意味着,我国在实施月球探测、深空探测以及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有了重要的依靠,使我国开发利用空间和维护太空安全的能力得以极大提升。
纵观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取得了不少优异成绩。相信未来,在我国技术人员刻苦钻研下,中国航天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正如俄媒报道所说:“所有这些证明,中国不打算仅限于航天大国的头衔,而是顽强地朝着领导地位前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