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卖武器无疑是最火爆的生意。
但是卖武器垄断生意,小国没有实力做不了,当然更不敢做。
就是今天,也只有五大流氓国家敢跨起来腰卖武器,别人只能小心翼翼,偷偷摸摸。
卖武器是暴利买卖,挣大钱,更是获取政治和军事目的最佳手段。一旦找到了代理人,发动代理人战争,还能避免出现直接利益冲突。
然后桌子下面谈生意,谈好了,战争喊停;谈不妥,那就继续打,反正打烂的也不是我的国家。
所以,二战结束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130余起局部战争,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不发达国家间进行的,以至它们购买武器的数量为发达世界的两倍以上。
这些战争大多数都是代理人战争,真正的主子都在联合国大佬。
而苏联在没有解体之前,是绝对的武器大买家。
非洲国家在1969一1978期间购入的武器竟增加了19倍,苏联是武器买卖的绝对主力。在1978一1981年间,向不发达国家输出武器的总量中,苏联占36.5%,美国占33.6%。
这个过程中,苏联实现了全球性争取霸权战略,同时也让英法老牌殖民帝国吃了大亏,殖民体系彻底解体,当然,美国人也也没有闲着,帮了一把忙,加快了坑死队友的速度。
现在我们盘点一下苏联是如何做武器买卖,将武德丧尽的?
满满的武德
20世纪50年代之前,苏联的战略中心在欧美。
50年代后,苏联人的实力强了,国际风向也变了。
变在哪里?
那就是非殖民化进程开始了,这件事直接有力的推手就是美国人的民族自决政策。
原因就是英法是军事强国,但是经过二战这么一通折腾,实在实力不济。
美国人说:既然这样,那就让他们自己当家作主人吧,人家愿意自立门户(民族自决),我支持。当年我也是过来人。
英法面对强势的美国,只能干瞪眼。
于是,美国人打着民族自决的招牌,开始了肢解英法殖民体系。
英国人撤了,法国人走了,苏联的填补了他们的政治空间,为苏联武器的进入提供了便利,更有利于执行全球性争取霸的政策。
这是美国人不愿意看到的,毕竟民族自决政策是美国人提出来的。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非殖民化进程热火如荼,那时候非洲等很多国家为摆脱英法的控制,转向苏联求援。
胖子不是一天吃出来的,苏联卖武器刚开始也小心翼翼,生怕惹毛了西方。
苏联在非洲做的第一单买卖是从埃及开张的。
当时埃及政变建立共和国后,处处受到西方的敌视。
埃及革命
1955年,苏联决定拉一把处于坑里的埃及,但是还不能让别人看到。
在没有探知西方可能作何种反应时,苏联决定谨慎从事。
安排了小弟捷克斯洛伐克:兄弟,你做事,我放心,大哥安排你一件事。
于是,捷克斯洛伐克出面卖给了埃及第一笔武器。
这一举动,把埃及感动得热泪盈眶,直接跪下喊了苏联一声:大哥。
经过这件事,苏联一下名头上来了,敢于担当,有魄力。
此事过后,虽然西方的反应虽然比较强烈,但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动作。
这让苏联感觉到:他们也不过如此。
这事一成,此后苏联开始了大规模涉足并插手世界事务。
当然,武器买卖也成为苏联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自那以后,苏联的武器买卖越做越大。
但是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苏联的武器买卖还是比较克制的、有原则的。
1. 政治上不亲西方的不结盟国家。如早期的埃及、印尼、加纳、几内亚、刚果以及情况比较特殊的印度等。
2. 对不发达国家输出武器与一般经济援助在金额方面大致相差不多。
3. 只出口二次大战时代的武器或苏联军队替换下来的较为现代化的武器。
能拿到苏式武器的国家,不仅取决于和西方的关系如何,而且意味着政治上是苏联的“小伙伴”。
武德丧尽
但是,自1968年起,苏联的武器买卖,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以“军援”形式出现,武器买卖开始加大。
1977-1980年间,武器输出金额达361.3亿美元,而“经援”仅2.8亿美元,前者为后者的150倍。
想当初民族自决是美国人提出的,美国栽树,苏联乘凉,非洲武器市场都快成了苏联的天下了。
美国人忍不下这口气,于是推行对苏遏制政策,苏美在非洲的争夺加剧,当时的非洲便成了输入大量武器的地区。
苏联为了提高它把武器运往遥远地区的能力,建立了一支快速运送武器的空中运输力量,在它的海运船队中增加了不需有庞大港口设备就能迅速装卸的滚装船。
刚开始还只是为了友谊,只给自家小兄弟武器,后来没了底线,只要给钱就行。
一些被认为是保守的、与西方关系密切的国家同样可以购得苏联武器,如巴基斯坦、约旦、科威特和伊朗等。
为了武器买卖,苏联往往利用地区冲突,不仅仅卖给一家武器,甚至还供应交战双方武器。这些例子屡见不鲜,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之间的欧加登战争、两伊战争。
当时最可悲的当属中东国家,已被当作苏美新式武器实战试验场,不仅仅做战争代理人,还进行着武器质量的较量。当时巴基斯坦得到美国的F-16战斗机后,苏联便决定把可与之匹敌的米格29供给印度。
一段时间,苏联武器买卖异常火爆,一直做到了非洲大陆南端,乃至拉美。
向钱看齐
原本苏联的买卖是政治支持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自七十年代起,武器买卖也成为获得硬通货的重要来源。
大量石油美元通过武器交易进苏联的口袋,这导致武器买卖的的经济意义越来越重。
后来,钱就是决定武器买卖的最终因素,甚至一些不发达国家已优先于华约成员国得到苏联的新式武器,可谓毫无武德。
1981年,武器出口买卖竟占苏联与亚非拉不发达国家贸易总额的56%。
此外,还有一个由武器买卖派生出来的问题,那就是武器制造技术转让。
越来越多的国家想获得技术转让,建立自己的军火工业。苏联从中大获其利,最典型的就是三哥印度,技术转让从米格21买到米格27。
无疑,通过武器买卖还减轻了苏联换装和研制新武器的经济负担。苏联一向渴望赚取硬通货,于是把武器买卖作为赚取硬通货手段。
当初向非洲等国家供应武器的条件相当优厚,价格通常比国际市场低,偿还期为8一10年,利息为2%,而且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用本国货币偿还。
当时没有提出苛刻的条件,注重武德有多种原因,首先是苏联渴望在第三世界打开关系,取得地盘。
即使在早期,苏联也没有完全忽视经济利益,它要求对方在市场价格疲软不能通过出口农矿产品付清债款时,就要用硬通贷偿付未偿清的余额。
另一种方式是,武器输入国保证以商定的物资供应给苏联。
赠与在苏联的武器买卖中一向是相当罕见的。在早期,苏联通过武器输出所得到的任何好处都是在争取达到主要目的过程中所附带取得的。
以武器输出赚取大量硬通货始于70年代,在第四次中东战争触发“石油危机”以后达到高潮。当时,阿拉伯国家运用“石油武器”沉重打击了西方,不仅对亲以色列的国家禁运石油,还夺回了制定油价的自主权。
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收入从1973年的250亿美元骤增到1974年的将近1,000亿美元。作为对抗西方的另一措施,巨额石油美元流向苏联换回武器。
这时,苏联和西方正处于“缓和”时期,贸易往来激增,来自阿拉伯产油国的美元恰可部分解救苏联缺乏硬通货的困难。苏联是这一场对抗的受惠者,只是在这以后,武器输出才正式被赋予赚取硬通货的任务。
1971年至1980年期间,苏联向不发达国家出售的武器中有2/3,即211亿美元是用硬通货支付的。
1982年,百分比更达到62%。这时,对苏联来说,武器已成为最能赚钱的出口货。
显然,如果没有武器买卖,那么苏联的经济将会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会出现严重的危机。
俄罗斯军售如何?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依然凭借着苏联良好的军工底蕴,在2010年前的世界武器市场上大出风口。
但是经过30年的时间,苏联的老底子也已经倾囊而出了,俄罗斯根本无力扭转军工发展的颓势。
2019年世界武器销售额达3610亿美元,全球最大的五家军工企业均在美国,12家美国企业占全球25强制造商总销售额的61%。中国居第二位,占16%。
然而,继承苏联军工的俄罗斯企业所占份额只剩下了3.9%,彻底没有了往日辉煌!
在西方人眼里:只有一个死了的毛熊,才是好毛熊!
不知道,各位读者看后,作何感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