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美食,河南安阳也不例外。
相传雍正帝南巡时,途经滑县老爷庙地界,闻到牛肉奇香,尝后甚喜,称赞这种牛肉“色、香、味三绝”。
此后,老庙牛肉名气大振,成为清朝宫廷御用贡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现代,做老庙牛肉的企业虽多,口碑却江河日下。
2013年,老爷庙乡做老庙牛肉的企业有30多家,但因为品质参差不齐,人们想买到货真价实的老庙牛肉,还需要托熟人、找关系。
看到这样的市场乱象,原本做驴皮生意的苏国凯十分心痛。
作为土生土长的老爷庙乡的人,他不忍看到老庙牛肉这个“老招牌”就此倒下。
苏国凯下定决心,要把这个传统小吃的口碑尽力挽回,并且要努力做大、做强。
2013年,他停掉了原本的驴皮生意,转而做起了老庙牛肉。
由于目标明确,苏国凯的创业计划制定得很清晰。
第一步:他要自己养牛。
苏国凯流转了20亩地,建起养殖场。
接着,他请教过专家,收购农户的西门塔尔牛和本地黄牛,回来后进行杂交。
因为公牛的肉质细嫩,出肉率高,脂肪较少,生长速度快,苏国凯只养公牛。
那一年,他到处收牛,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
养牛事业逐渐步入正轨后,苏国凯开始进行计划中的第二步:建加工厂,做老庙牛肉。
用传统古法制作老庙牛肉,要把新鲜的牛肉去骨,加盐揉搓入味,再放入大缸中腌制7天。
牛肉腌好后,用锅烧开水,加入十多种调料和牛肉,再用大火烹煮2小时。
苏国凯想批量生产老庙牛肉,也想保留最正宗的那种风味。
用大缸腌制牛肉,就成了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
为此,苏国凯从各地,搜罗来317口手工制作的大缸。
2015年,他投资50万元,贷款100万元,建起了加工厂,开始批量生产老庙牛肉。
2016年,老庙牛肉的生产实现了规模化。
苏国凯开始他计划中的第三步:到外地寻找代理商。
苏国凯想得很清楚:每一个地区都要找一个总代理合作,他以66元一斤的价格批发给对方;可以先发货,后付款。
总代理再把产品销往当地的超市和特产店,价格随总代理自己定。
这样就能借助总代理的销售渠道,把老庙牛肉卖出去。
苏国凯先后在4个城市找到了总代理商,打开了石家庄、郑州等地的市场。
销路打开后,苏国凯自己养殖场的800头牛根本不够用。
于是,他跟农户签订了回收协议,带农户一起养牛。
2017年,他的总销售额达到了1500万元。
苏国凯的老庙牛肉生意越做越顺,可他却有了新的烦恼。
一头一千多斤的牛,光骨头就有200斤左右。
苏国凯以前都是把剃完肉的牛骨头,以1元一斤的价格卖给骨粉厂。
可是看着那么多的牛骨头卖不上钱,苏国凯有些心急。
他去北京、成都考察,发现有人做牛骨头餐厅,而且生意还不错。
回来后,苏国凯不顾家人反对,拿出200万元积蓄,也建了一个占地10亩的饭店,卖炖牛大骨。
可是饭店开业半个月,生意却一直不见起色。
苏国凯算一算账,每天不光不赚钱,还要花2千块钱的成本。
他思来想去,又在饭店旁边开了一家烩面馆。
牛大骨论斤卖,28元一斤。烩面价格却很实惠,只要10元一碗。
河南人喜欢吃烩面,到烩面馆吃面时,看到旁边有卖牛骨头的,就会买一块尝尝。
一来二去,就把牛大骨的生意,带得好了起来。
生意好转后,苏国凯光卖牛大骨,一天就有1万多块钱的营业额。
紧接着,他又推出了牛血、牛头肉等菜品。
原来不值钱的牛骨头、牛血、牛头肉,也被他卖上了好价钱。
2020年,尽管有新冠疫情的影响,苏国凯一年的销售额还是达到2600万元。
现在,和他签订养牛回收协议的农户,已经有88家。
苏国凯继承了老庙牛肉的传统做法,又创新销售方式,把老庙牛肉卖到外地,把原本不值钱的牛骨头和辅料卖上好价钱。
他不光自己赚到了钱,还挽回了老庙牛肉的口碑,带动乡邻一起增收。
回顾这几年的创业历程,苏国凯这样讲:
“做生意就是靠诚信,靠质量,还要不断学习,去创新。”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