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或做梦都没有想到,抓捕反政府人士—纳瓦尔尼的举动,竟然衍生出天大的政治风波。俄部分民众打着"释放纳瓦尔尼"的口号,在俄罗斯境内发动了大规模的示威抗议活动,反政府风波一度席卷至全国46个城市。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坏,都堪称历史之最。
对此俄方有了初步的判断:美国是活动的一手策划者,美驻俄使馆网站上的煽动性言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简单地认为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分裂,蛊惑了一些不知情的民众发动抗议,就有些过于肤浅。美国的真正目的是迫使俄德在"北溪—2"项目上做出让步。
"北溪—2"若停建,将对美国产生三个利好。
1、欧洲的能源供应将不得不通过"北溪1"等管道,自己和盟友—乌克兰就有了进一步"卡俄罗斯脖子"的机会。
2、 德国将被迫使用高价燃气,其工业品出口优势地位将大打折扣;
3、俄罗斯的经济将遭受重创,这个依靠能源输出过活的国家或将难以为继。
美利坚深谙政治,长臂管辖策略失效后,随即在俄罗斯内部搞了个分化,其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截止到发稿,俄罗斯警方已经拘捕了超过3400名的激进示威者,为了对付"暴民",俄警察部队甚至用上了瓦斯和鞭炮等危险性物质。但这不足以从根本解决俄罗斯的危机,普京若想平复事态,应做好万全的应对之策。
方法一:在北溪—2项目上做出让步,暂缓修建速度,给予各方思考和调整的空间。
在这一问题上,德国的态度至关重要。默克尔所属的基民盟主张和俄罗斯深化合作,而反对党绿党,鉴于对俄罗斯的历史成见,对合作事项讳莫如深。
换言之,北溪2项目之所以在最后160公里项目段停滞不前,除了美国的制裁,德国政府的摇摆也是关键。考虑到默克尔的执政手腕和政治智慧,北溪2应终有定论,俄方应理性看待问题,而不是一再向前者施加压力。
方法二:和美国达成初步合作的意向,减少对欧洲的干预力度。
如今的俄罗斯已然成为强权的代名词,它对克里米亚的控制行为引起了欧洲深深的恐惧。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抨击普京,指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欧洲舆论的走向。
据统计,为了钳制俄罗斯,仅2020年,北约就组织了数十次的军事演习,其规格和烈度均超过了以往。美欧阵营希望通过威慑的方式,斩断俄罗斯西进的大手,同时最大化的迟滞克宫的扩张速度。说白了俄欧之间不存在信任一说,俄罗斯若不做战略收缩态势,俄欧"擦枪走火"或将很难避免。
方法三:普京应立足于国内,将精力优先付诸于民生,并着力打击腐败。
中毒事件的主角纳瓦尔尼就说了,俄罗斯的政坛极其腐败,腐败已经深入到了国家的骨髓和血液中。他的呼声反衬了民意,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意义。如今简单的将反对派人士一抓了之,就进一步坐实了普京的"强权"统治。
暴力示威揭示了俄罗斯的诸多弊病,这其中既有历史成因,更不乏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简单的说,普京未能将俄罗斯的经济搞起来,它对言论自由权的控制引起了民众的反感。美国抓住了机会,甚至公开为示威者"站台"。如此一来,俄罗斯不免陷入内乱,普京的执政根基将由此陷入动摇。
这也从另外角度揭示了开通"北溪—2"的必要性,俄罗斯需要钱,需要海量的资金修补漏洞,但美国偏偏横加干涉,它希望将俄罗斯困死、饿死,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