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正成为各地区2021年研究推进的热点词。继1月23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加快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数字货币试点应用后,1月24日,包括上海、广东多地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打造数字货币创新试验区,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从多年前顶层制定法定数字货币计划,至如今各地试点徐徐展开,多位分析人士认为,预计后续数字人民币在使用场景上将取得更大突破,更多民众将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逐步接触和使用到数字人民币。
“地方两会”定调
打造数字货币创新试验区
数字货币近两日热度大涨。1月23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21年北京市将加快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数字货币试点应用。
继北京之后,又有多地地区跟进“官宣”。例如,广东省省长马兴瑞1月24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表示,将全力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深圳构建高水平要素市场体系,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数字货币创新试验区。
数字货币在国内又称数字人民币。无独有偶,1月24日开幕的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指出,将持续推动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继续集聚一批功能性、总部型机构,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各级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上会商议的一定是中央和地方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议题,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逐步召开之际,各地陆续在会议中定调数字人民币,意味着从政府规划层面,数字人民币或将从试点走向大范围应用。”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联储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全称。
金融科技行业资深分析师苏筱芮同样认为,“地方两会”频频提及数字人民币,表明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在顶层制度、创新实践等方面已具备充分优势,数字人民币的意义不仅仅是来自央行的数字货币,更承载着以金融科技创新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经济生态圈发展的历史重任。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刘峰进一步称,从各地表述来看,北京市侧重于加强数字货币应用在金融科技、专业服务层面;广东省则希望构建以深圳市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货币创新及应用城市;上海市则更希望融合上海自身特色领域,利用成熟的金融风控体系与临港片区的跨境贸易之便,赋能数字人民币,打造稳定、安全的数字货币应用试点。
事实上,除了北上广外,包括苏州等地区也有相关规划。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1月中旬,苏州市政府便曾宣布,“十四五”时期,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工作,前瞻布局数字金融产业链,建设数字货币产业集聚区和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推动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运营。
在李全看来,在已经到来的“十四五”,数字货币将在大众生活和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陆续推广和应用,虽然各地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这只是根据各地基本情况而有所区别,最终目标应该是数字货币的全面使用。
聚焦高频小额支付
各地试点特色几何?
众所周知,自2020年以来,数字人民币试点多点开花,其中在深圳、苏州等地进行大规模试点,且在上海、北京等地进行了小范围测试。在应用场景上,主要聚焦在日常交易、生活便利、零售等高频小额场景,另在支付体验上,也不断升级进阶至双离线支付、可穿戴设备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
多位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的人士指出,我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进展符合预期,基于全国各地的有序试点和推广,将为未来的全面落地打下良好基础。
“就目前来看,苏州部分公务员工资已通过数字货币形式发放;深圳、苏州也以数字货币的形式发放了千万元红包,市场反馈良好;此外,上海同仁医院作为数字货币试点单位,鼓励患者在医院诊疗支付、体检检查、停车缴费等支付场景中使用数字货币;雄安新区已有麦当劳等19家公司已开始试点数字货币;另在北京,个别商户获得授权的消费者可以用数字人民币钱包支付购买各类商品。”李全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此外,包括海南、大连、厦门、青岛、深圳、石家庄、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等多个省市,将陆续引入数字货币并在各种场景进行试验和应用。
多地试点城市中,不得不提及深圳、苏州两地的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其中,深圳作为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的“首发地”,在用户规模、商户规模等方面,试点优势显著;而苏州作为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的“第二站”,在数字人民币的线上运用、“子钱包”推送、双离线支付等多方探索,亦可圈可点。
针对2021年开年以来的数字人民币最新动向,苏筱芮认为主要呈现了三个方面特征。
一是应用场景丰富,数字人民币除了传统的商超百货,正在向更多场景进行拓展,例如保险购买、物业费缴纳、汽车服务等,这表明数字人民币的使用价值正不断得到丰富与延伸;
二是体验形态多样,除了传统的“扫一扫”,目前数字人民币还可以“碰一碰”,测试了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将为用户带来更加新奇、更为便捷的支付体验,是现代先进科技的产物,后续更多形态具有充分想象空间;
三是试点多线并行,尽管在部分城市未官宣开展活动试点,但已零星出现小规模的场景接入,这与央行近期在2021年工作会议中提出的“稳妥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理念一脉相承,旨在通过前期准备助力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乃至为后续的全国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铺垫。
“数字人民币试点进展如火如荼,从最初深圳推出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到其他城市以苏州为代表的软硬协同测试,再到规模扩大的二次深圳数字人民币试点,最后到目前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陆续推出试点计划。整体上呈现北、上、深、苏持续新功能测试,地方城市扩大落地试点,百花齐放的形态。”刘峰认为,数字人民币试点目前主要聚焦在日常交易、生活便利、零售等高频小额场景,后续仍有望取得更多场景的突破。
是否可用于理财产品买卖?
业内大胆猜测后续场景延伸
在多位分析人士看来,后续数字人民币试点将扩宽城市、银行范围并进一步丰富应用场景,关于其是否可用于存储、购买理财产品需要关注,尤其是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值得期待。
正如刘峰所称,随着数字人民币陆续试点,数字人民币在日常生活、零售等高频小额场景逐渐成熟,测试的重点则或逐渐转移到非零售场景中,如供应链体系、跨境贸易、金融等场景中去。而在功能上,将保留灰度测试、小步迭代的方式进行。
李全则提出了更为大胆的猜想。在他看来,目前的数字人民币在试点过程中,多为支付所用,后续其是否可以用于存储、用于理财产品的买卖及投资品的买卖,甚至广泛地用于国际贸易,是下一步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这也有助于从数字技术等手段和机制深度推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
可以预见的是,数字人民币正在渐进式重构支付体系,后续试点有望加速。其中产生影响既体现在商户端,也有用户端体验。苏筱芮预计,后续试点或将在线上使用场景得到更大突破,从此前央行数研所的合作名单中推断,未来数字人民币会逐步渗透出行、电商、短视频等零售场景。
刘峰进一步建议,在后续各城市试点中,一方面应更全面地测试相关技术,保留更多的技术预案,更多考虑未来可能拓展的场景,保留好相关的技术和业务接口对接能力,做好全面服务各类场景的准备;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数字人民币背后的技术风险、业务风险,在现有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等风控能力的基础上,强化系统风控能力,补充数字货币新特性所带来的流通时匿名、离线交易等可能蕴含的金融风险。
数字货币赛道竞跑者众多。对于参与机构,苏筱芮建议道,机构可积极争取与央行数研所开展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与场景优势,为数字人民币的普及保驾护航。而数字人民币团队在优化技术的同时,也可不断丰富数字人民币App的功能与场景,以实现更多用户的留存。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刘四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