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工船舶建造规模世界第一,但核心技术仍有80%依赖于进口,这一现状多少有点让人惊讶,不过事实上也完全可以理解。不仅仅是海工船舶,在很多中端、高端制造领域,中国都在建造规模上颇为庞大,但在核心技术领域仍然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合作。
这背后其实并非中国不努力,而是国际秩序下的分工。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事实上仍然是个有着较完整工业体系、庞大劳动力人口、研究能力很差、效率极低的准工业国,许多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中发展起来,而后又被计划经济限制了发展动能。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即便是计划经济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业化提速让很多人忘了,仅仅30年前中国工业几乎一无所有。
在这一背景下,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经济秩序,因此也盘活了体系的组织效率。与此同时,以美国和西欧为主的西方开始了新自由主义改革,其将国家从很大一部分公共服务中抽离,在国内推动私人化和金融化,在国际上则推动产业外迁以补充国内投机性投资过多而生产性投资不足的问题,并以此更有效率地吸纳全球资源用于高技术创新等多个领域。这一模式下,拥有良好基础设施、庞大产业工人和受教育人口、较为体系化的制造业、国内市场极为庞大的中国,就成为弥补发达国家生产性投资缺乏的主要承接对象。因此,中国在很多领域在数十年内逐步做到了规模世界第一。
但是理论上,中国如果仅仅承接西方转移的产业,面临的问题就是,首先中国只能负责产业链中下游的加工制造,产业链上游的研发体系、核心技术中国无法接触。其次,也因为这样,所以中国制造的规模很大的同时却无法赚取利润的大头,大部分利润流向的仍然是研发与核心技术掌握的国家。只是相对而言,由于中国体量庞大而资本缺乏,因此中国截流核心技术的主要方式就是:市场换技术。最终,很多外国企业无法拒绝这一诱惑的同时,中国也成功地持续积累越来越多的技术,并在研发投入相对日韩较低的情况下还能不断技术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诸多核心技术上对西方依赖仍然很高的情况下还能实现发展。
不过,市场换技术整体上是效率较低的选择,毕竟民族企业也通过这种合资方式被保护下来,他们没有经历真正意义上残酷的市场竞争,自身效率提高程度有限。同时,市场换技术也意味着西方仍然牢牢抓住技术发展的动力,而中国只能追赶不能超越。终究这不是长久之计,随着中国发展环境变迁,特别是西方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出口中国的技术进行越来越多的限制,中国必须掌握自己的发展动力。
形成自身的技术发展动力背后涉及就非常广泛,核心目标是需要驱动企业在研发投入上进行大幅度扩张,对于政府来说就是要降低企业研发投入的成本,并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除此之外,在高等教育覆盖率、公共信息服务等有关社会知识、信息生产与流动上,中国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还有关键的一点是,适当保护与良性竞争必须平衡,市场需要越来越大的开放力度来引入外部竞争,迫使企业直面市场竞争而不是构思如何套取政府补贴或抄袭其他企业的原创技术等歪门邪道。对于大型技术企业存在的垄断倾向,政府也必须加以限制并引导其集中更多资源投入符合战略方向的研发。同时,由于新技术的脆弱性和市场不成熟,我们也需要对原创性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一定的保护以使其渡过初创期,让金融机构更加舒畅地向实体输血、让新技术有一定的市场预期,这些同样是极为必要的措施。这些社会软件的改革非常重要,也是中国走向世界创造中心的关键性环境因素。如果这些做好了,中国如此庞大的企业规模就必然结出硕果。
趋势上已经非常明确,中国差不多一只脚踏入了发达国家的门槛,我们要做的仍是努力让另一只脚也跨过来。随着新自由主义秩序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内在冲突之际,世界秩序很可能会在短时期内向着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的大国竞争回归,中国也必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地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卡脖子”现象将越来越难以接受,战略敏感度也越来越高。这同样意味着,我们在过去20年中熟悉的许多国内外规则将发生改变,在新规则浮现的前夕,能抓住机遇者将可能赢得未来数十年的发展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