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换人生28年事件,伴随着当事人姚策的“病情逐步恶化”,基本上算是进入尾声阶段。虽然“当事人们”和涉事医院的纠纷还没有被彻底解决掉,但对于当事人姚策的疾痛故事来讲,已经足够冗长,足够刺痛人心。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得知自己被“错抱”后,无奈进入另一个家庭的惊诧之状。但却无法想象,本就已经因疾痛走到绝望边缘后,再次面对平地惊雷一样的刺激,又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然而在命运面前,似乎从来都无法回避现实,只能是硬深深的去接受。
不得不承认,当事人姚策是个苦命的孩子,即便他在养父母的家庭中被视若珍宝,但对于秩序性的身份构建来讲,可能永远是个缺憾。要知道,如果当事人姚策永远不知道“错抱”的真相,可能就算病情逐步恶化,他自己的心态也是相对平和的。
“这一点”上,从半年前当事人姚策和养母公开露面的图景中是能看出来的,他(她)们是彼此相爱的母子,即便存在于某种错位的幻象之中。可惜的是,当“错换的真相”被“割肝救子”戳破后,当事人姚策只能在绝望中迎来“更沉重的打击”。
虽然在既定的媒体叙述中,“当事人们”声称这是好事儿,但也只是对亲缘执念的某种自洽,在具体的生活秩序构建上,更多是“伤害”大于“弥合”。所以之后出现的系列“家庭纷争”更多是一种“后遗症”显露,并非只是人性使然的问题。
而且对于媒体舆论来讲,之所以会持续跟踪事件,就在于错换人生的悲剧里,不仅包含“错换人生的悲剧”,还道尽人世纷杂中,那些家长里短的真相。甚至,对于当事人的疾痛而言,可能终究也只是自己的疾痛,而家属的悲苦更多是关系坍塌后的无法自洽而已。
马克尔·欧克肖特在《经验及其模式》中说:“我认为,人的必死性,是现实存在的主要事实,死亡是生命的主要真相”。说到底,人与人的相通之处,莫过于知道人必有一死,但是对于生命的经验,却永远不可能相通,最大限度也只能通向某种共情。
所以,别说我们无法理解“错换人生28年”事件中的“当事人们”,可能作为当事人姚策的家属也无法理解他的处境。而我们透过媒体所看到的“疾痛故事”,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舆论编辑之后的故事,而非真的故事初稿。
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故事情节自然就比较线索分明,但却未必是最真实的体现。这种不真实的过程,有隐藏部分的残酷,也有凸显部分的残酷,以至于“当事人们”总觉得自己有嘴说不清,而媒体舆论总觉得“当事人们”藏着掖着。
另外,谁都承认养育恩情大于天,但是回到具体的现实里,往往是走向“生我的和我生的”执念之中。所以,就当事人姚策和当事人郭威孩子姓氏互换的问题,才会成为未来必须直面的问题,即便这对于两个家庭具体的生活没什么太大影响。
只是,这样的困境不只是“错换人生28年”事件中“当事人们”的困境,而是作为人类自身存在的认知困境。很多时候,这种认知困境,并非只靠存在主义哲学就能消解掉,而是需要突破某种对生命的觉解后,才能稍微对执念有所放松。
毕竟在既定的生活秩序中,不仅只是有爱和行动就行,参杂其中的还有风俗和偏见。尤其对于平凡的大多数人来讲,可能一辈子都必须遵从某种生活秩序而活着,即便从心底对既定的生活秩序鄙视不已。可这就是人生,一边执念着,一边消解着。
与此同时,在现实的世界里,即便再怎么谈论恩情和爱,但也还是无法消解人性中最狰狞的部分。不管是亲缘的无法和解,还是婚姻的无法弥合,人们都好像什么都懂,却依然还是选择最不堪的道路。可即便如此,都还是与人与人的忠诚、勇气、和毅力有关,同时也伴随无尽的痛苦。
这方面的问题,作为当事人姚策的养母和妻子,可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必须直面。因为,对于家庭的关系构建来讲,人不仅是人,还是其中的必要纽带。尤其对于“从夫居”模式的家庭,但凡丈夫因病逝世,可能妻子与既定的家庭就会疏离起来。
尤其,对于当事人姚策来讲,与其最亲密的现实家庭竟然是“养育关系”,这种情况下,原生的婆媳关系疏离的可能更快。但这就是现实,跟所谓有情和无情没有太大关系。毕竟作为人来讲,只要生于人世,就不该作假和演戏,只有如此才能赢得生命的自洽,即便经历过绝望和悲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