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打工人最近都看到了春节返乡各种通知。
回家的路从没这么坎坷过。
需要7天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14天居家隔离。
落实到全国各地,细则又不一样,但无一例外都是越来越严苛。
图/网络
半个月前国家就在倡议就地过年了。
如今政策收紧,打工人为了回家,竟然挤爆了各大医院核酸检测部门。
社长挂了十几天的候补票,到现在也没抢到。
就完全没人想要退票???
大家平时不总是嚷嚷着过年不想回家的吗?
怎么国家给的机会都不要了?
回家过年,对中国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各地返乡政策收紧
核酸检测部门被挤爆
1月21日,国家卫健委详细解释了一下返乡政策,社长给大家简单划一下重点。
●返乡人员指从外地返回农村地区人员;
●返乡人员可在出发地或目的地的任意一家有核酸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或第三方机构检测;
●返乡后由村委会查验;
●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时间为1月28日—3月8日;
●返乡不满14天以实际返乡时间居家监测。
看到这一堆政策,小编这种懒人第一反应是:
到底哪里才算农村地区?
要不算了吧?
过年也就7天,来回折腾,还不够隔离的。
相信这也是国家想要看到的结果。
显然,大多数人并不这么想。
因为小编发现,新政之后,深圳核酸检测全部都约不上号啊!!!
据晶报信息,有人21日早上10点半到北大医院,想现场取号做核酸检测,可队伍已经排了上百人,而且还都只是挂号的。
没有两小时根本排不到自己。
深圳某医院排队核酸检测 图/晶报
还有人到现场就看到号已满的牌子。
深圳某医院外 图/晶报
医院一二三楼的挂号窗口都被做核酸检测的市民排满了。
深圳某医院排队核酸检测 图/晶报
网上预约更恐怖,某挂号预约网站系统一度崩溃。
有的医院档期甚至排到了一周后。
如果想赶在除夕之前回家,并且满足7天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剩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小编提醒一下大家,约不到医院号的朋友,深圳部分社康中心也可以做核酸检测。
果然,口嫌体直才是人类的本质!
这要搁以前,谈到回家过年,可能还会有人觉得年味没那么足了,把春节称为一年一度高消费、高消耗、大型探亲旅游、纯粹受罪的全民运动。
春运 《归途列车》剧照
关键回家还要见一堆催婚催育的亲戚。
可是经过疫情,每个人特别是在外地的打工人都特别想家,也更加意识到“一家人整整齐齐”是多么可贵。
就在大家都期待着过年回家,甚至已经买好了回家车票的时候发现:
可能回不了家了。
这人呐,你越不让干什么,就越想干!
以前有100个不想回家的理由,但现在,有一个回家的理由就够了。
3辆摩托,1350公里,五天四夜
他们只为回家
对中国人来说,过年就是“回家”。
而在外国人眼中,春节回家更像是一次虔诚的朝圣。
日本的NHK电视台拍过一部《返乡潮:2009年春节广州站纪实》。
《返乡潮:2009年春节广州站纪实》剧照
20万人潮汹涌的车站广场上,乘车率300%的爆满车厢里,上演的是在经济萧条中,依然满怀致富梦想,顽强求生的打工人,满载泪水、欢笑和意外的人生戏剧。
他们风尘仆仆、千辛万苦,同时又喜笑颜开、一本满足。
小编以前不懂这份执念,直到遇见《1350km》这部纪录片。
导演常河并不出名,影片拍得也很粗糙,但却给了小编很大的震撼。
这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
在他们的心里,回家过年比什么都重要。
2011年1月24日,离除夕还有10天。
在广东肇庆打工的汪正年与妻子彭双芹算了一笔账之后,决定加入“十万摩托大军”。
《1350km》剧照
从肇庆到贵州石阡,如果坐火车,夫妻二人来回花费2000多块。
如果骑摩托,只要600多块。
能省掉1000多块,那当然要省了。
与这对小夫妻同行的,还有三个亲戚。
五个人,三辆摩托车,就这样踏上了花费五天四夜、长达1350公里的回家之路。
没有GPS,上路全凭路牌和问人。
这支小小的摩托车队,路上状况百出。
天气很冷,下雨时他们披上雨披,在腿上套上塑料套。
路上结冰就没有办法了,他们接连滑倒。
只好在路边人家的稻草垛里抽了一些稻草,搓成草绳,一圈圈绕在轮胎上,就当防滑链了。
一天要开七八个小时,就连天黑也要赶路,疲劳、灯光失明。
天不亮就要起来,越快到家的路越难走,几乎是山路十八弯。
汪正年的车摔了好几次,那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三个月的身孕。
他们没有条件去豪华的服务站消费,一群人只在旅店开一个标间,点两三个菜四五个人吃。
天寒地冻,路上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何苦如此?
答案很简单。
在外奔波一年的他们,就是为了和家里的老人、小孩团聚的那一刻。
那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纪录片10年过去,现在看这样的故事依然像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很折腾,即使各种条件限制,很多人依然想要回家过年。
在外面扮演情绪稳定的大人的我们,都期待着过年回家做回“孩子”。
爸妈给你换上新床单,冰箱里塞满你爱吃的食物,听你口无遮拦的吐槽,还笑着一个劲往你碗里夹菜。
不管在外面受过什么委屈,吃过什么苦,在那一刻都能被抚慰。
世上所有的路
最终都是回家的路
小编看到一个叫 @麦穗 的网友分享自己的故事(讲故事的人没有说是哪个年代,推测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
“我的春运初体验,始于六七个月大的时候。
那时从兰州到杭州坐火车需要至少36小时,火车上实在太挤。
机智的父母想了个法子,把我放在帆布行李袋里,就成了一个自制的摇篮。
幸运的是,我不哭也不闹,父母就这样一直提溜着行李袋,把我提回了老家。
所有人都问:‘孩子呢?’
他们都以为,这对年轻的父母把孩子弄丢了。
我爸一拍脑袋,说‘差点忘了’。然后在众目睽睽下,打开了行李袋…”
《归途列车》剧照
“过年回家”是中国人的集体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回忆。
而那个“家”,必须是自己出生并成长、被称为“故乡”或“老家”的地方。
别的地方,都只能是“工作的地方”。
就像之前很火的一个段子:
每到春节,各大城市写字楼里的Linda、Mary、Vivian等白领精英总要挤上火车、飞机,再换乘大巴、出租车甚至徒步,回到老家。
然后变成翠花、二妮、大强、狗蛋…
谁也没想到,2021年的春节我们还在跟新冠疫情作斗争。
春运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依然艰难。
国家就差强行禁止返乡了。
图/网络
机智的知乎网友 @弗丁姥爷 已经为大家策划好了一个春晚小品,叫《异乡过年》。
剧情大概是这样:
“开头讲述今年离乡打工人的艰辛,好不容易要过年了,却(被)响应提议不返乡,就地过年。
结果车站火车站票都不让买了。
打工人难过地跺脚,找到相关领导,领导挺着大肚子笑呵呵地慰藉。
虽然很思念家乡,但是在各种鼓励和关怀下异乡过年多么温暖。
聊天后才知道,领导今年加班坚守,陪离乡打工人一起就地过年。
最后和含泪和老家人视频,用家乡话问候新年。
含着泪说‘新年好,我在异乡一切都好请你们放心,等战胜疫情了一定回家过个团圆年’。
激昂慷慨地说完,小品撤,音乐舞蹈起。观众含泪鼓掌!”
画面感极强,一看就是老观众了,小编光看文字都热泪盈眶!
如果可以,请让黄宏来演那个打工人(懂的都懂,等验证)。
也许这将是很多人有生以来第一次异乡过年。
但是现在对我们来说,家人平安才是最重要的前提。
随着疫情警报的再次响起,此时此刻,小编更希望你留在足够安全的地方。
我们相信,暂时的等待是值得的。
千万保重,待到春暖花开,平安回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