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法草案20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来自新华网)
此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讲起了段子:
“我们小时候是被打长大的,好不容易成为父母了。结果,打孩子犯法了!”
“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学校不能打,家长不能打,好想穿越再做个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些老话都淘汰了吧!鼓励式教育远胜暴力教育。”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家庭暴力,一般就是动手打孩子,虐待孩子。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中就有家庭暴力的行为,得宝、水旺、尕娃和麦苗离家出走,去外面看世界、赚大钱。最后,被得福追了回来。
到家以后,得宝趴在长凳上,他的父亲拿起鞭子就抽。可以看出,双方已经习惯这样的惩罚方式,这肯定不是第一次挨打。
得宝扒火车被发现,父亲更是拿着棍子直接往头上敲。在日常生活中,得宝的父亲的小动作不断,一会儿打头,一会儿上脚。
在70后、80后的眼中,这些都是那个年代的印记,孩子们都是这样挨打过来的。
大家都知道打骂是一种暴力行为,可曾想过冷暴力也是伤害孩子的一种方式?语言为人类的沟通搭起了桥梁,“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些冷暴力行为和语言,我们每天都在做,可惜并未意识到这样做对孩子是有伤害的。
1、你再不起来,再不听话,我就走了啊!
孩子想得到某种东西,在地上打滚或者哭闹时。很多父母会说这样的话:“你再不起来,我就走了,你自己在这里待着吧!”又或者说:“大灰狼一会儿就来了!”
还有一些人用“恶语”逗孩子,“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回来了!”在孩子哇哇大哭以后,一群成年人就哈哈大笑。
以上的场景大家都不陌生吧?这就是用语言在恐吓、威胁孩子。
如何应对?
孩子哭闹、打滚,都是哭给家长看的,闹给家长看的。所以,家长不妨就在旁边看着她哭闹。哭够了、闹够了,告诉他,你的要求我不能满足,是因为你已经有很多这样的玩具了。
2、你可真是太厉害了!考了个这么差的成绩!
期末成绩出来了,分数不高,家长不满意。于是孩子就得到了这样的“称赞”:“你真是太厉害了!考了个这么差的分数!”
孩子也有自尊,渴望尊重。如果长期生活在讽刺的环境中,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
如何应对?
这次考试分数确实不高,咱们一起看看是哪里丢分了。是知识点没有掌握?还是没有粗心,没有检查?找到原因去解决问题,下次一定会比这次的分数要高。
3、你看看人家谁谁谁,再看看自己,你怎么这么笨?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成绩又好,又乖,从来不会让父母操心。当孩子做错一点事情的时候,就会听到那句熟悉的话:“你看看人家谁谁谁!”
经常否定孩子,孩子就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孩子经常拿咱们和别人的父母对比,那咱们会怎么想呢?“我们班谁谁谁的爸爸是X长,谁谁谁的爸爸是首富”,各位家长们?是不是突然感到压力山大?
如何应对?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在纠正孩子的缺点时,鼓励孩子比打击孩子更有效果。
4、我忙着呢!你自己玩去。别来烦我!
对对对,是是是,就是这样。
当孩子想和家长一起玩游戏时,家长忙着工作,忙完工作就忙着玩手机,总之就是无暇应对孩子的诉求。好不容易陪孩子玩一会儿,也是心不在焉,边刷手机,边敷衍。“嗯,对对对,是是是,就是这样。”这就是在敷衍孩子。
如何应对?
如果忙,就告诉孩子,我正在忙工作。但是,等忙完以后,就全身心地陪着孩子玩。既然时间有限,那我们就要学会高质量的陪伴。
5、你可不知道,我们赚钱有多不容易!如果不好好学习,我们就没有出路。
车子,房子是背负在很多家长身上的大山,再加上孩子要上学要报班,压力确实不小。让孩子珍惜生活,勤俭持家是没有错的。
但是,孩子是没有义务听家长整天唠叨生活的艰辛,赚钱的困苦的。这些话语就像是枷锁一样,套住了孩子。让他变得敏感、自卑。
如何应对?
抱怨的话就不要和孩子讲了,不但没有用,反而伤害孩子。不如和朋友说一说、和同事聊一聊。
一个人健康与否不能只看身体,还应该看他的心理是否健康。童年时期的孩子,心智并未成熟,需要家长呵护和引导。
不打骂孩子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约束自己的行为,别对孩子使用冷暴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