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6,中国当代的主力战斗轰炸机,凭借巨大的航程和载弹量,强悍的对地攻击能力以及巨大的升级潜力,堪称中国空军的当家花旦,前途不可限量,虽然其与苏30MKK的定位相同,但并不是它的仿制品,而是在歼11B的基础上,通过借鉴苏30MKK,再经过歼11BS的过渡,出身同歼15差不多,但难度上比歼15要小得多,载弹量上升到12吨,同样竟味着可以外挂12吨油,拥有12个挂点,特别是进气道之间的串联式挂架,能携带两枚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单凭这点,足以证明跨音速陷阱早已不复存在,跨音速陷阱是在跨音速区间(0.7-1.2马赫之间)出现的激波扰动,其实任何超音速飞行器在这个区间都会受到扰动,但苏27系列的中央升力体布局放大了这个缺点,加上苏-27由于减重而在主梁上打孔,导致结构强度不足,以至于该机在跨音速范围内的可用过载下降到7g左右,限制了机动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导致其机体寿命只有2500小时,而苏-30MKK通过加强结构实现了8g过载。歼16很有可能恢复了苏27的9g过载,寿命方面,官媒报导是6000小时。因出现较晚,能够采用部分四代机的技术,如3D打印,即激光增材,其主梁采用了整体钛合金结构件,在这个位置对重心的影响较小,这种结构最大的效果就是减重,歼11B的钛合金用量就达到全机重量的15%,歼16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其整机推重比提高,又恢复到了苏27的水平。
歼16虽然先进,但毕竟是一种战斗轰炸机,在四代机日益占据主场的情况下,它以后的趋势是进一步向对地攻击倾斜,歼-16外观最大的特点就是配备了浅色的机载雷达罩,而不是歼-11系列的黑色雷达罩,雷达罩变化可能显示其配备了新一代机载雷达,特别是它没有配备传统的机头空速管,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机头空速管可能会对AESA的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多波束成形等功能,因此新一代机载雷达可能是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集成了以前只有大型飞机才有的合成孔径模式,大大优于以前的多普勒波束锐化(DBS)模式。它是由APG-68(V)9雷达首次在轻型战斗机上应用的。合成孔径模式使机械扫描的APG-68(V)9雷达对于远距离地面目标分辨率达到了1米的水平,装备AESA的歼16达到什么水平,大家自己去想。
空战中,充分利用自身滞空时间长、载弹量大和雷达探测距离远的优势,争取在敌火力圈外对其展开饱和攻击,采取打了就撤的战术,尽量避免与对手陷入格斗,因为当代的第四代格斗导弹命中率极高,堪称发射即摧毁,歼16稳定盘旋角速度高的优势根本没有机会施展。总之在新时代歼16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因此,歼16,才是冷战高峰期苏联空军真正想要的苏-27!
图片和数据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