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聚焦
两会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1月19日上午
无锡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
市长杜小刚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
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
“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五年来,
稳妥应对风险挑战,
综合竞争力迈上更高台阶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8681亿元增至1237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全国城市前列。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830亿元增至1075.7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升至59.5%,五年提高8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保持全省第二,一般贸易占比升至51.1%。
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创历史最好水平,累计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33个。
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
新增总部企业38家,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升至54.6%。
科技进步贡献率由63%升至66%,保持全省第一。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升至48.4%。
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68家,总数达162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1.2万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5万元升至5.7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4∶1。
坚定推进产业强市,
转型升级实现更大突破
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落实现代产业发展资金超338亿元。
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53家;规上企业90%以上实施了技术改造。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5500亿元;物联网产业营收增至3100亿元,规模全省第一;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至1350亿元,居全国前列;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销售收入增至28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
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关键零部件产业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地标产业。
获批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智能交通测试基地正式启用。
启动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建成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支持“奋斗者”号、神威·太湖之光等重大原创科技成果研发落地,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获批省实验室。
累计培育“太湖人才计划”创新创业项目349个,省级以上领军人才、团队增至760个,人才总量超过183万人,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积蓄更强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压减钢铁产能520万吨、水泥产能30万吨,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作坊)12523家,关闭化工生产企业887家。
完成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和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累计取消行政权力51项、下放387项。
江阴县级集成改革试点经验全省推广。
公共资源实现“一市一平台”交易。跻身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组建国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和众邦基金,重组城建发展集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236个。
市属国企资产规模增至5900亿元、全省第二,营收规模增至1380亿元、全省第一;资产证券化率25%,控股上市公司8家、全省第一。
成功引进诚通国调基金(二期),总规模超1000亿元。
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级股份合作社实现全覆盖。
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取得新突破。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80.4亿美元,16家世界500强公司在锡新设立企业25家,新增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18家。
成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获批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药品进口口岸及进境肉类、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
92家企业入选江苏国际知名品牌,数量全省第一。深度参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新增对外投资项目459个,柬埔寨西港特区入选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全域一体展现更优面貌
市域初步形成“一轴一环三带”和“一体两翼两区”空间结构,完成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规划编制。
锡澄城际轨道S1线、宜马快速通道、南沿江铁路、苏锡常南部高速加快建设,常宜高速一期建成通车。
市区完成45个重点道桥项目,地铁1号线南延线和3号线一期建成通车。
城市大数据中心和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建成,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全国领先。
开展优美环境合格区建设,市区完成124条道路出新和227条背街小巷整治。
完成棚户区改造350万平方米、旧住宅区整治1024万平方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启动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示范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高标准农田比重达83%,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10个,全面完成首批107个试点村农房建设。
市级经济薄弱村提前两年全部脱困转化。
加强与沪、宁、杭、苏等地合作交流,与南通、黄山等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牵头编制苏锡常轨道交通规划“一张图”、快速通道“一张网”,开展“智汇长三角科创太湖湾”全媒体新闻行动,成功举办第二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发布共建太湖湾科创带倡议。
致力构建生态文明,
环境质量达到更好水平
完成长江干流岸线利用清理整治,全面落实长江流域“禁渔令”。
国家治太骨干工程新沟河全面建成、新孟河全线通水。
4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升至86%,较2015年提高57.1个百分点,升幅全省最大。
深化排水达标区建设完成5155块。
161条环境综合整治河道水质优Ⅲ比升至66.7%,建成区72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
太湖连续13年实现安全度夏和“两个确保”。
PM2.5平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5.9%。
25家燃煤电厂整合至20家,清洁能源发电全额并网消纳,单位GDP能耗水平苏南最低。
锡东垃圾焚烧发电厂原址复工投运,益多垃圾焚烧发电厂大修、惠联餐厨废弃物处理和藻泥污泥无害化处置项目完成,江阴秦望山危废处置项目、宜兴光大垃圾发电二期建成投用。
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较2015年增加3.9倍。
深化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近三年盘活低效用地46500亩,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省最高。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开展“绿岛”建设试点。
全面完成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市区新增绿地1200万平方米,全市林木覆盖率升至27.7%。
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锡山、滨湖等地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宜兴创成省生态园林城市。
切实加强社会建设,
民生福祉取得更多改善
财政民生支出规模超415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2%。
城镇新增就业77.4万人,扶持自主创业11.4万人,就业满意度全省第一。
企业养老保险净增缴费人数53.4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居民基础养老金较2015年分别提高23%、56%。
新建幼儿园71所、中小学校48所,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水平全省领先,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
加强与江南大学市校合作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建成启用。
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由11.5万人增至14.9万人。
调整市属医疗资源布局,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建成启用,164家基层卫生机构提档升级,无锡及江阴、宜兴全部创成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市。
惠山古镇晋升5A级景区,无锡博物院升格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举办江南文脉论坛、国际友人文化周,开展无锡国专创立百年纪念活动,成为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
创成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获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无锡马拉松获评中国田协“金牌赛事”和世界田联“银标赛事”。
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任务。
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优秀试点地区。
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建成全国首个双拥模范城市群。
全域创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扎实做好南北挂钩合作和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助力延安、海东、阿合奇、霍城等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民族、宗教、对台、港澳、侨务、人防、档案史志、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妇女、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无锡发展史上非常特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市政府认真落实市十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一
是精准施策筑底线,疫情防控取得战略成果。
二
是稳中求进促发展,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三
是全面发力优环境,市场主体活力有效释放。
四
是聚焦精细提品质,美丽无锡建设布局展开。
五
是用心用情惠民生,公共服务与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六
是雷厉风行抓作风,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升。
二、
“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根据《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2035年的远景目标是:率先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名城,具有国际美誉度的生态宜居名城,具有全国辐射力的交通枢纽名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山水文旅名城,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在2020年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居民人均收入实现翻一番以上,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强富美高”新无锡展现出现代化新图景。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政府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强富美高”总目标总定位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具有无锡特色优势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在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中赢得主动,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快创造以共同富裕为基础的幸福生活,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勇创全省“强富美高”建设示范区,勇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在现代化建设中体现无锡担当、作出无锡示范、贡献无锡力量,更有底气地喊出“高质量发展看无锡”,在国家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烙下“太湖印记”。
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01
持续深入解放思想。
02
全力推动创新发展。
03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
04
勇于探索先行先试。
05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6
加快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07
率先推动共同富裕。
三、
2021年主要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四五”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勇创全省“强富美高”建设示范区,勇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
◆实际使用外资38亿美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增长7%;
◆城镇新增就业13.5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21年,无锡
将重点做好这十个方面工作
一
着力抢占创新驱动发展新赛道
做强太湖湾科创带“主引擎”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营造优良创新生态环境
二
着力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建设制造强市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
壮大“三大经济”产业规模
三
着力迈出融入新发展格局新步伐
率先服务和融入“双循环”
释放多元消费潜能
加强有效投资支撑
推进开放强市建设
四
着力谋求全面深化改革新突破
建设最优营商环境城市
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强化财税金融支撑作用
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
五
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优势
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促进市域基础建设协调发展
提升中心城市发展品质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六
着力提升美丽无锡建设新形象
整合市域空间布局
持续开展环境整治
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
七
着力绘就江南文化名城新画卷
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底蕴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
八
着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加大富民惠民安民工作力度
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
创新实施健康城市行动
九
着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新样板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提升公共安全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十
着力展现政府自身建设新作为
切实依法履责
涵养为民情怀
严格廉洁自律
勇于实干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