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日开始,央视推出了一个系列节目名为《大国工匠》,这个节目聚焦在不同岗位上的劳动者身上,展现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
整个系列节目中,共有八位可以称得上是“大国工匠”的匠人出镜,介绍自己的的职业,分享自己的故事。对于他们而言,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仅仅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是值得自己投入热情与热爱的事业。正是这个节目,把“工匠精神”这个词带入到了大家的视野之中。
“工匠精神”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聂圣哲,他在化学与材料科学、住宅学与建筑学、文艺理论与文化传媒等几个领域都颇有建树。他把这种精神传递给自己培养出来的匠士,一批又一批的一流木工匠士在这样的精神下练习技艺也修行德行。
即使“工匠精神”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能够在实践中应用到工匠精神的匠人其实少之又少。
经济学上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概念,广义的劣币驱逐良币可以反映一种劣胜优汰的现象。体现到具体案例之中,表现就是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因为其较高的性价比而比精雕细琢的商品更有市场。
一个普通商品“MADE IN CHINA”如今在世界上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商品生产的就是更加高效率的流水线和更加简洁省钱的生产方式。但如今的现状似乎并不支持“工匠精神”在中国的制造业有生长的土壤。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
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直接由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体现出来的,制造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区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如今的制造业发展看似势头正猛,一方面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贸易的增长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彼此支持的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高,这使得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以上两个原因导致了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个制造业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中国现在的制造业现状,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即制造业规模较大,但是整体实力不够强,大多数产业所用到的生产技术并非较为先进的核心技术。
因此,想要寻求制造业的突破和发展,一味地追求扩大规模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只有技术革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够前进到下一个阶段。
中国制造业现在仍然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下游。人们都说一流国家卖标准,二流国家卖品牌,三流国家卖产品。处在制造业产业链下游的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根据别国提供的技术进行生产。
想要扩大生产规模只需要增加劳动力数量,增设流水线,可以说负责生产制造的一个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中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被替代的一个环节。身处这些制造业之中的工人,也就和那些自己拥有生产技术的工匠完全不同。
何为工匠精神
聂圣哲作为著名教育家、企业家,在提及工匠精神的时候是这样呼吁的:“‘中国制造’是世界绐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
中国现在的制造产业虽然还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但是凭借着自己人口和资源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制造业优势绝不能轻易放弃。
中国精造、中国创造应当是在中国制造之上发展而来的,现在很多产业其实已经能够看到中国精造的逐步发展了。从前的工人只需要简单的操作机器流水线,而从事精造行业的工人,对自己手中的产品多了一步“再精细一点”的责任心。
所谓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中国创造”,因为只有一个工匠在自己的做出来的成品上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创意,这个成品才能够称得上是他的“作品”,融入了创造力的作品才有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工匠和作品才融为一体,这样的生产才称得上是有“工匠精神”。
聂圣哲还说:“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一流工匠要从少年培养,有些行业甚至要从12岁开始训练;要尽早恢复学徒制;税制要改革,要促成地方政府对制造业重视的局面;中国的教育要学德国、日本而不是美国”
他这段话中之所以提到日本和德国,就是因为日德两国在工匠精神方面确实做到了极致。
德国的工匠凡事都要追求完美,做一件事情往往都要精益求精。德国人可以说是“把制造业做成了一种口碑”的典型代言,德国的机械、汽车等等产业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就算是制造厨具也要做到最精细。
德国的制造业有着严格的质量监控系统,任何一个产品想要达到出厂的合格标准,都要经过层层检测,精细度、耐用度等方方面面都要顾及。
这种程度的制造是德国人的责任感所在,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口碑,而是经历了坎坷和曲折最终成型的。
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体现有有所差别,德国人强调一丝不苟的严谨,而日本则侧重戳中人心的小设计。
日本人事事都要追求细节,如果说德国人是把原有的每一个部件都做到最好,那日本人就是在思考如何给一个产品进行优化。有时候一个非常细节的设计,就能够让使用产品的用户方便许多,用户体验直线上升。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常常有一些生活中出人意料又给人惊喜的小设计呈现,这就是工匠精神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体现。
寻求自己的制造业发展
中国现如今从事制造业的底层工人,并没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工作的目的就是维持生活。
与此同时低端制造业能够提供给工人的薪资也是很低的,因为他们付出的并非脑力劳动而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这就导致了这些制造业中存在的大量工人其实并不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一部分人,在工资只能糊口而工作又非常辛苦的情况下,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和金钱来考虑什么是“工匠精神”。
对于他们来说,研究技术并不是自己一个只负责操纵生产机器的人需要考虑的事情,他们不需要考虑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只需要考虑赚钱养家的事情。
但是大量这样工人的存在其实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果要寻找技术上的突破,是没有什么所谓的“捷径”可循的,唯有一步一步的寻求发展,才能够实现转变的目标。
小结:
因此,“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
培养大量相关的人才,从事研发和探索工作,正是我国现在制造业发展的方向。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说的就是让企业找寻自己的核心技术,掌握生产的命脉而不是跟着别人的技术亦步亦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