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欧美将全面停供中国汽车芯片
部分内容来自:后视镜里de未来,转自:网易号《半导体圈》
近日,又一则有关半导体芯片的新闻,再次掀开了中国半导体“芯片之殇”的伤疤。
传美国和欧洲的半导体制造商,全部停止向中国汽车厂家提供芯片。在消耗完现有的存量后,中国汽车将进入大面积停产状态。
据报道,全球半导体产能限制;叠加美国政府压力,这些欧美车载半导体主要供应商选择了与美国站在一起。传欧美政府正在起草一份方案报告,全面停供中国汽车芯片。
中国自主品牌98%以上的车载半导体来自于欧美供应商,在货源受限的情况下,进入无限期停产状态。部分自主品牌不得不修改车载半导体的标准,改用1990-2000年代的淘汰产品。
真是让人不得不问一句,中国“芯片之殇”到底何时能解。
跨国车企调整,或抛弃中国市场
跨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合资公司被迫进行调整,特别是以德国为主的欧洲汽车制造商,不得不做出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彻底退出全球的最大汽车市场;一种方案是把中国的业务和全球的业务进行分拆,使中国业务更加独立于全球业务,采取双系统的做法。
在最坏的局面出现时,欧洲企业特别是欧洲汽车制造商以及欧洲的车载半导体供应商将不得不做出选择,异常严重并具有巨大破坏性的后果随时可能出现。
欧盟的这份报告,与其说是预警方案,不如说是一次压力测试。
中国各大汽车制造商的产能规划接近60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比重超过60%,而以纳米计算的芯片正决定着一切。
欧美厂商垄断,汽车芯片供应紧张一时难解
延伸阅读:
因芯片断供被迫全线停产!愈演愈烈的汽车芯片荒
此部分内容来自:电脑报
因缺少芯片砍掉产能比较好理解,可真到了得全线停产的时候,事态就有些严重了。
斯巴鲁因芯片断供在日本全线停产
日前,斯巴鲁官方表示,由于部分芯片相关的零部件供应中断,日本群马县的两家整车工厂和一家发动机及传动系统工厂全面停产,停产时间为1月15日(周五)和1月16日(周六)。
对此,斯巴鲁表示,此次停产不会对公司的销量统计以及集团财报等综合表现产生影响,如有必要,将进一步发布公告。同时,斯巴鲁也对客户及相关单位表示抱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市场在售的斯巴鲁XV、森林人、傲虎等车型均为进口车,本次停产对中国市场的正常交付基本不会产生影响。
事实上,除斯巴鲁外,全球汽车制造商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芯片短缺问题。包括大众、福特、丰田和日产等汽车企业被迫削减产量。此外,戴姆勒和宝马也均透露其生产受到了芯片断供的影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行业发展部部长李邵华就曾表示,全球芯片供应短缺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且受到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导致芯片供需矛盾在这一时间段集中显现。
由于芯片供应短缺,部分企业的生产可能在2021年第一季度受到较大影响。
与此同时,由于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都在加长备货周期,加之短期内芯片产能依然不足,芯片价格极有可能会出现上涨。
愈演愈烈的芯片荒
继2020年12月南北大众被爆出芯片短缺而减产的消息之后,近日丰田、福特、菲亚特等车企也纷纷宣布减产。虽然通用汽车、宝马和戴姆勒等车企还没有宣布调整生产,但也在密切关注芯片供应问题。
有专家表示,如果芯片短缺问题得不到解决,部分生产商从今年2月份开始,每周产量将减少10%至20%。
业内人士透露,面对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的缺“芯”问题,车企不得不采取“选择性”减产措施,即优先保证高端车型和利润较大的畅销车型需求。比如,大众在华应对之策就是率先减少低价位车型的产量,优先满足旗下高端品牌以及畅销车型的高配款所需。
多重因素导致芯片供应短缺
汽车芯片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负责算力,具体为处理器和控制器芯片,比如中控、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以及发动机、底盘和车身控制等;第二类负责功率转换,用于电源和接口,比如EV用的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功率芯片;第三类是传感器,主要用于各种雷达、气囊、胎压检测。
据介绍,此次芯片短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应用于ESP(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MCU(微控制单元)。在中国市场,一般10万元以上的车型,特别是中高端车型都会配备ESP。它是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一部分,能起到防侧滑作用。另一种是ECU(电子控制单元)中的MCU。ECU广泛应用于汽车各控制系统中,被喻为“行车电脑”。
中汽协表示,欧洲和东南亚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主要芯片供应商降低产能或关停工厂的事件陆续发生,进一步加剧了芯片供需失衡,导致部分下游企业出现芯片短缺甚至断供的风险。而中国汽车市场的复苏超预期,也进一步推动了芯片需求增长。
此外,在5G技术发展推动之下,消费电子领域对芯片的需求在快速增加,芯片产能遇到挑战,抢占了部分汽车芯片的产能。
更重要的是,伴随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车用芯片的单车价值持续提升,推动全球车用芯片的需求快于整车销量增速,这也直接造成了芯片的供需失衡。
不过好的消息是汽车产业链相对成熟,虽然半导体这块涨价已成定局,但由于激烈的终端市场竞争加上丰富的产品型号,消费者也不用太过担心,购车时选择的余地还是很大的。
本文综合自后视镜里de未来、电脑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