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房屋建筑
《大鱼海棠》这部动画电影红极一时,比起错综复杂的剧情,人们更被美轮美奂的房屋建筑所吸引,它宏大又壮观,为电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种形似天外飞碟的建筑名为土楼,它大小有致像雨后的蘑菇般数不胜数,广为人知的有:气势恢宏的土楼群。我们熟知的土楼群有如永定南溪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南靖河坑土楼群、下板土楼群等等,今天我们来谈谈同样出名的田螺坑土楼。
田螺坑土楼的建筑特色与文化隐喻
田螺坑土楼群坐落在福建省南靖县西南部的书洋,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田螺坑以“土楼民居”闻名于世,五座土楼环环相扣,有着“梅开五福”的吉祥寓意。现如今田螺坑土楼已经成为世界住宅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深藏的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也体现了许许多多中华哲学思想,受到大家广泛的关注。
土楼中的“天圆地方观”
田螺坑土楼最大的建筑特色就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理念的“天圆地方观”,五座土楼分别为步云楼、和昌楼、瑞云楼、文昌楼、振昌楼。
田螺坑土楼
这五座土楼有圆有方,在天空中俯视时酷似餐桌上的菜盘,被当地人戏称为“四菜一汤”。称呼如此随意,建筑却是大有讲究,远远看去土楼群错落有致,结构精巧,十分体现中华民居建筑特色,在中华民族民居建筑史里独树一帜,成为民居建筑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说起“天圆地方”可能大家比较陌生,在西汉的《周髀算经》中曾记载商高与周公的一次对话:“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大致翻译过后这句话的意思是:若用矩的一个端点为圆心,就可以在地上画出一个圆形,天就是这个圆的形状;若将两个矩放到一起,就可以整合出一个方形,大地的形状就和这个方形一样。
可见田螺村中圆方结合的土楼群无意识的展现了“天圆地方”的观念,在《吕氏春秋·圆道》篇中写到:“天道圆,地道方。何以说天道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 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 这更加证明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乃是自然规律所化。受古时科技与观念的局限性,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人要顺应四时节气天地变化而活。
田螺坑土楼
田螺村土楼群表现出的方圆结合正是“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天圆地方”的观念流传至今,没有被历史的黄沙掩埋,证明了它具有可以流传千年的独特性,它体现了古时劳动人民对天地的思想探索与对宇宙的感悟,而土楼表现出的“天圆地方”观念传达的更是人类对自然孜孜不倦的思考以及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理念。
“梅开五福”的文化隐喻
比起“四菜一汤”这个戏称来说,“梅开五福”这个称呼更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渊源。我们都知道梅花是华夏民族之花,它深受文人墨客欣赏,人们喜梅花的品质高洁脱俗,在花中独领风骚,古往今来吟咏梅花的诗文数不胜数,人们争相为梅花吟咏写诗。足以看出中华民族对梅花之喜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与百花不同,它在寒冬之中发出阵阵幽香,从不争奇斗艳,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气节与高洁的品质。
田螺村土楼群中的五座土楼正依梅花形状而建,步云楼为花蕊位居在正中,其他四座圆形或椭圆形土楼围绕步云楼而建,围绕四周,依次排开为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椭圆形楼文昌楼。站在山上远眺,依山而建的土楼一方四圆,形状正如同一朵缓缓开放的梅花。“梅开五福”不但是五座土楼形状的具体表达,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
田螺坑土楼
在河洛文化之中“五”具有独特的意义,在《洛书》中“五”为中心数,代表古人追求和谐,研究五行的理想状态,“五福”即代表着“五行”。我们都知道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这五项无论哪一项都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
金代表着炼金冶炼之道,木是大地上的农业生产,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之水,火是生活的光亮,土是大地之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这五类是河洛文化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宝藏,它们代表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五座土楼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农耕精神和许许多多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从文化传承视角聊聊土楼的民居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华夏子民永恒不变的是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南靖田螺坑村虽然身在福建省的南靖县,但因为其祖先是从永定迁来南靖的,所以在内心深处仍认为自己是永定的客家人,尽管长期生活下来很多村民也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全部都会说闽南话,但是田螺坑村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客家人,是客家的一部分,所以从日常生活的技艺技巧到下一代的文化教育都沿袭客家传统,就连土楼也是客家身份的基本象征。
1、土楼中的族群文化
田螺坑土楼夜景
土楼中的姓氏没有大姓小姓之分,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姓,那就是黄。黄姓族群的历史悠久,他们即是同宗也是亲戚,婚恋嫁娶都在同姓之中,因此都姓黄。为了避免近亲结婚酿成惨案,他们自有一套方法,那就是将土楼里的人们按照远近亲疏做出排列,定制族谱。在“五服”之外的人们便可以自由恋爱结婚。《礼记·学记》中有言道:“师无当於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因此在土楼中的家族都有家谱,有没有出五服一看便知。
家谱作为中华民族传承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意义,它给黄姓家族追源溯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人们研究黄姓家族的族群文化提供了依据。家庭结构,继承情况,婚丧嫁娶在家谱上一目了然。
我们可以看到如同其他族群的家谱一般,黄氏家族的族谱也极力追求人文初祖和伟大人物的出现,极力强调家族身份的显赫与血缘的尊贵。但难得可贵的是黄氏族谱经历过历史沉浮兴衰演变之后仍保存完好,让在神州大地上四处漂泊的客家人有根可循,在血缘关系淡薄的当今社会尤为珍贵。
田螺坑土楼
2、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德
如果说家谱上记载着家族的光辉历史,那么土楼就见证了家族的琐碎日常。正如前文所说,土楼群为一朵梅花的形状,形成包围之势。这样独特的建筑模式注定了生活在土楼群里的人们过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集体生活,而且在土楼里人们自给自足,形成一个微妙的平衡生态,不出楼也能生活很长一段时间,这样一来,人与人的接触必不可少,如何与人打交道成为生活在土楼中的人们必不可少的学习项目。
而土楼的和谐关系多靠美德联系,邻里之间互相尊重,相互扶持。他们大多靠邻帮邻,亲帮亲的模式与人相处,共同维系着土楼之间的美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土楼孕育出了这样的美德,它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有着宽厚的臂膀和海纳百川的心态,使人不自觉的维护这份美德与和平。
在土楼中流传的美德正如中华民族流传千古的美德一样,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不老的秘密,正是因为这份有容乃大的心态和历来华夏儿女互帮互助永不言弃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兴盛不衰。
田螺坑土楼
结语
尽管田螺坑土楼群已经完全离开了传统意义上客家的地理位置,成为南靖书洋的一部分,所有的田螺坑村民都会讲闽南语和客家话,但流动不安的变迁生活也没有使他们改变心中的归属,无论是象征着客家的土楼群,家家珍藏的族谱,口口相传的祖训还是保持完整的客家习俗,不肯忘却的客家话语都证明了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客家身份。
随着田螺村土楼群的名气日渐壮大,大量游客闻名而来拜访这个隐于桃林的小村落,田螺村的居民也将其客家身份发扬光大,宣传到世界各地。
这其实代表了中华民族“落叶归根”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华夏游子身在何地要去何方,心中的信念和对故土的眷恋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自古我们便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这不仅仅是中华儿女对骨肉亲情的难以割舍,也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深挂念。这份心情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的洗礼流传到今天,演化成华夏子女对中华大地的难解之情,即使我们远在天涯海角,我们也会牢牢的记住自己中华儿女的身份。
参考文献
1、《周髀算经》
2、《吕氏春秋·圆道》
3、《洛书》
4、《礼记·学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