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的第一个月,武汉传来了许多好消息。
诸多好消息中最为振奋人心的,是武汉地铁例行的新线正式通车。尽管受到了疫情影响稍有延后,但新年的1月2日,武汉地铁8号线2期以及武汉地铁11号线3期葛店段,还是正式投入了运营。
对武汉人来说,每天搭乘地铁通勤和出行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往返的列车在陆地平原和江河湖海中穿插而过,承载着全市超过300万次的人口流动。隧道里,白光飞速闪过,当人们再次回到地面时,已经置身于城市的另一端。
如今,武汉地铁的运行线路一共有9条,总运营里程即将突破350公里,排名全国第五。但仔细回望,武汉第一条地下线路2号线通车至今,只不过9年时间。
人们常因此赞叹于地铁建设的“武汉速度”,却鲜有探知过它背后的艰辛与对整座城市的意义。
01 穿越长江 连接三镇
在武汉建地铁,必须要通过长江。
早在1984年,武汉市就曾组织众多专家探讨武汉建设地铁的可行性,穿越长江,被一致认为是武汉地铁最大的难题。10年后,随着建设的发展,中国铁建才提出建设水底隧道以穿越长江的方案。
可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方案被审批了12年,直到2006年才得以正式动工。
武汉地铁2号线开工第一站——范湖
审批与动工,只是武汉地铁众多难关的开始。首当其冲的,是武汉的地质问题,整个浅地表汇聚了细砂、黏土、砂岩、泥岩等多种地质,一铲子下去,软硬皆有,稀稠并存;仅是地表挖掘和地上安全问题,就令诸多建设人员绞尽脑汁。
范湖站施工时,地下被发现有极为危险的瓦斯层
更艰难的事,则是在长江底部挖掘隧道。长江带来的高水压,使得常见的盾构机挖掘时,所承受的水土压力达到极限。
同时,盾构机还需穿越砂层,挖掘过程中大幅降低稳定性,这样建成的隧道密封性较差,很可能导致长江隧道漏水。
2012年,2号线地铁隧道正在施工 图/长江日报 陈卓
面对史无前例的难题,施工方再三商议,最终定制出盾尾加长2米,增加大量密封气垫的盾构机,在长江底部和堤坝中顺利完成穿越,避免了隧道漏水的危机。
对施工方来说,从江汉路到积玉桥,远不止4分钟
在地面上,2号线也频频遇阻,由于途经众多重要街区,征拆过程中时有利益冲突发生。在开建的头两年,沿线征拆的进度推进极慢。
2008年,《关于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出炉,地铁集团为征拆提供资金,且分派到区政府进行考核。征拆才得以顺利推进。
克服了诸多困难,2012年12月28日,中国首个穿越长江的地下铁线路,武汉2号线终于正式通车,这一天,武汉就此迈入地铁时代。
12年12月28日,武汉地铁2号线通车。图/新华社 程敏
2年后,连接汉阳的武汉4号线一期和二期也全线贯通,武汉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把三镇在地下连接了起来。
02 往上没有极限 往下也没有
从开始建设到正式开通,武汉的第一条地下铁经历了6年。
因此,当2012年武汉地铁喊出“一年通一条线”的口号时,武汉市民面对着全市遍布的工地,内心多少还有一些怀疑。
没有人能想到,随后的武汉地铁,开起了一路高歌猛进的“向下”之旅,每年开通的线路,都带给了片区从未有过的快捷与便利。
2015年年底,3号线开通。武汉CBD和市民之家首度被纳入地铁版图,曾经“两不靠”的中央商务区终于有了一条直通内环的坦途。而承载着众多业务的市民之家,也得以更好地为市民提供便捷的服务。
3号线武汉商务区站,曾被评为最美地铁站
2016年年底,武汉地铁同时开通机场线和6号线1期。在风雨中苦等机场大巴的到来,不再是人们去往机场的唯一方式。
6号线则连接了金银湖,串起了封街后重新亮相的中山大道;武胜路、汉正街、六渡桥,江汉路,一条华丽的老武汉观光专线就此诞生。
2017年,8号线和阳逻线开通,再次贯通长江的8号线,连接了后湖、黄浦路、徐东与梨园。
8号线的长江隧道的地下埋深达到史无前例的51米,足足相当于17层楼高。而作为第一条触及东湖的地铁线路,它也成为所有人前往绿道的必由之路。
2018年,7号线开通。地铁的触角终于延伸到南湖,从此,南湖到汉口市中心仅需半小时,不再是被揶揄的“城市弃儿”。
2019年,2号线南延线开通,与之前通车的11号线相连,一同成为光谷片区最重要的交通线路之一,更是被誉为“送给光谷人民最好的礼物”。
时至今日,凭建筑师和工人们的满腔热情与毅力,因领导层对地铁修建的决心,武汉地铁终于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用9年实现了一年一通车到一年两通车,总里程从0到350的地下奇迹。
在2号线开通后的9年里,武汉新高楼的建造常常成为议论焦点,仿佛向上才是这座城市的主旋律。但地铁的悄然延伸在讲述着,这座城市的生长,往上没有极限,往下也没有。
03让地下城市 解开通勤困境
不断向下生长的武汉,对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意义,是让城市中的人们从通勤困境中得到解脱。
在没有地铁的年代,尽管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同属一个城市,但三者间始终有些割裂。
那些年,从关山大道到街道口需要经历漫长岁月,驶入解放大道,便免不了被拥堵的车流和鸣笛环绕声包围。只是区内通勤就如此艰难,更毋论跨越长江。
“堵城”时期的道路拥堵和时间成本,是城市发展与人们追寻美好生活的掣肘,不仅让这座城市始终无法融为一体,也抹煞了被困住的个人,未来更多的发展可能。
好在四通八达的地铁改变了这些,这座不断生长的地下城市,创造出了对日常通勤最为重要的新空间。
当地下列车飞驰而过,地上的汽车也不再拥堵,城市中的人们,终于可以将自己的职业半径延伸出一个更大的圈,在更广阔的天空中展翅。
早晨8点,拎着工具包的民工即将去往四新的装修场地;背着双肩包的工程师通往光谷,准备开始今日程序新版本的迭代;金融精算师和电汽专家,搭上前去取水楼和汽车公司的列车,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他们在地铁擦肩而过。
编辑|Boras
图片|寒冬
出品|武汉爱黑马文化传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