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校进入了寒假阶段,学生们纷纷离校,学校行政后勤等部门也陆续收工进入休假状态,然而,学院的老师们却丝毫没有放假的迹象,做实验的做实验,写论文的写论文,跑项目的跑项目,几乎没有闲着。等到了春节期间,又是基金申报的冲刺阶段,由于最近几年国家基金申报难度越来越大,而学校对此又越来越重视,每年春节,很多老师不是熬夜看春晚,而是熬夜改本子。
老师们的日常同样也不轻松。前两天,真经和一个兄弟高校的朋友一起交流,他说学校有一位年轻老师刚刚去世了,过劳。这个老师本来是一个家庭资产上亿的富二代,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继承家业,而是继续攻读博士,然后进高校当老师。平时工作特别刻苦,经常工作到凌晨,前年还获得了500多万的大项目。然而,项目还没做完,就因为劳累倒在讲台上,英年早逝。
听闻这样的消息,真经确实非常痛心。一个富二代,没有选择安守家业,而是自己出来打拼,而且还拼出了名堂,这着实可贵。但学术生活的劳累,却早早地结束了他生命的辉煌。
最近几年,高校因为过度劳累去世的年轻老师并不少,真经所在高校里,也有类似事件发生。很多人可能觉得,高校老师是个轻松活,想做就多做点,不想做就只上上课。但实际上,很多高校教师的工作强度,远超其他多数行业,很多人没有晚上、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而且,往往是身不由己的,因为老师们有两条线要守。
第一条,是考核线
现在,多数高校对老师都有了明确的考核要求,而且都明明白白签订在合同里,比如要上多少门课,获得几个基金、发几篇论文、得到什么层次的奖励等等。这个要求,看起来不算苛刻,但其中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比如有学校要求必须获得国家级基金,但实际上,整个学校的申报和获批比是5比1,有的学科可能更少,仅从理论上来说,有很多人在一个5年聘期内是根本无法获得基金的。
现在的考核线不但针对新进年轻老师,对中年老师同样有很大的压迫力。目前的奖励性绩效发放是看业绩的,即便你完成了当年的教学任务,但如果科研成果少了,最后你仍然拿不到全部的绩效,有时候可能一半都拿不到。而高校老师,如果没有绩效,收入是很低的。比如有的老师,年底绩效只能拿几块钱,全年加起来8万不到,这对于一个十年寒窗的博士来说,确实有些说不出口。
第二条,是成长线
实际上,大学普通老师的累还是可以接受的,如今做什么职业都谈不上轻松。很多老师一辈子混个讲师或者副教授,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也不至于过劳。而真正容易过劳的,是那些有学术追求的优秀青年人才。
这与目前的科研大环境和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律是有关系的。目前国内的学术大环境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稍微有些懈怠,就会错失上台阶的机会。而如果在合适的年龄错过了重要奖励或者人才称号,你后面的发展可能就难了。比如评教授,如果能在30岁前评上教授,那基本上就是学校里的学术新星,各种学术资源会向你倾斜,在评奖、评项目等方面都会占优势。而如果过了45岁再发力,很多人才称号、荣誉,都与你无缘了。真经认识的一位老师,10年前就开始报国家科技奖,多次上会但一直没有成功,而当年和他同时申报的另一个老师,现在已经“登顶进院”了。
所以,高校老师们想要做成点事业,就必须趁年轻往前赶,一些年轻老师能身兼数职,能连续几天飞好几个城市拜访专家,能带20个研究生,每天工作到凌晨1、2点,就是为了早一点在学术圈闯出名堂,而一旦获得了国家级人才称号,一方面职业生涯无忧,另一方面,又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又要开始新的忙碌。
作为大学老师,你要不要这么拼?
其实,学术这件事,要说努力,很多人也都很努力,但真正成功的人只是少数,哪怕是学校这么多博士,最后评上教授的,也不过1/3左右。因为成功更多时候要靠天赋,也要靠机缘。除了智力上的天赋,还有身体上的,有的老师天生就能熬夜,每天睡5个小时,照样精神百倍,有的还是运动健将。除此之外,还需要团队、平台的支撑,需要一些学术前辈的支持和赏识,没有这些机缘,再多的勤奋也没有用。
所以,如果你是一名大学老师,后者即将进入大学当老师,你应该首先想一想,自己天赋到底够不够,自己的团队、平台到底能支撑自己走多远,定好自己的一个最低目标,其他的,随缘就好。真经也提醒所有的年轻高校教师们,身体是本钱,还是首先考虑自己的身体,量力而行,目标不要太高,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