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杨艳超:诗书继世长

0
分享至

诗书继世长

危时守正,读书养心。疫情当前,每个人都不敢有丝毫松懈,每个人的身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震动,每个人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共战疫魔,哪怕只是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在被迫延长的假期里,于迅捷的网络信息洪流中,我们曾为受赠防疫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所感动,也曾为“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所感慨,优美雅致的诗句既成为一时热议,也唤起了大家重新捧读诗书的热情,让脚下受限的日子多了些思想放飞的热闹。

这个长假,诗书或许是温暖我们的最好源泉,也给了我们重新拥抱生活的力量,放下手机,放慢时间,在更多安静的时光里,翻开那些一直想读而未读的诗书,俯而读,仰而思,于五千年文明中遇故友,在三千年诗章中交新朋,从字里行间寻遍八千里路云和月,让琐碎的时光因阅读诗书而变成巨大的享受时刻,让平凡的日子因阅读诗书而充满光彩明亮,不负生活,亦不负生命。

当疫情消散、天朗气清之时,或许我们会发现,在做“天下第一等好事”的过程中,视野会更加开阔,思维会更加敏锐,胸襟会更加豁达,知识会更加丰富,在继续向光而行的岁月里,温暖了自己,也温暖了世界。

当历史发展波澜壮阔的大潮浓缩成一个时段的惊鸿一瞥之时,便成了诗书。书者,著也,记也,著明万事,记往知来。自仓颉造字,天雨鬼哭,文明传承,简策帛书,书中解析五行八极,指点日月星辰,大话四方六合,细论生死阴阳,溯源三教九流,追根千宗万派,收永存之诗赋,藏不朽之辞章,佐天地之理,正乾坤之道。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千百年来,一切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和最伟大的科技成果都化为文字、图画,与世长存,与时俱进,成为人类发展史中最闪亮的存在。

一书一卷一乾坤。打开一本书,就是打开一个世界,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在书中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观之梨花带雨,诵之玉盘落珠,纵览江山岁月,横观时代潮流,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这里,春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夏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有“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冬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在这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苍茫,也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恬静安然,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疏朗清峻,也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悲戚,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惬意,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慷慨悲歌。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生命之叹,也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的自信从容。喜则“一日看尽长安花”,悲则“天寒日短更心伤”,慨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愁则“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豪则“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惘则“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可以在浩瀚的《四库全书》海洋里激浪扬帆,也可以在巍峨的《名人传》高山上汲取力量;可以在亘古的《资治通鉴》幽林中闲逸漫步,也可以在壮阔的《荷马史诗》激流中涤荡灵魂;从《饮水词》中能看到纳兰容若那情真意切的传奇;从《兰亭集序》里依稀闻到王羲之那流芳百世的墨香。在书中,可以去古罗马斗兽场看一场酣畅淋漓的角斗,也可以到春秋战国时期去探访诸子百家的争鸣,可以去古希腊听智者们激动人心的演讲,也可以去大唐长安感受空前的繁华热闹。山川大地,五千年英雄肝胆,万类生聚皆学问;日月星辰,九万里古道热肠,明光灿烂俱文章。从夜雪初雯读到朝辉甫上,从大漠孤烟塞北读到杏花春雨江南;从春日融融读到秋月满满,从山水田园牧歌读到金戈铁马阳关,在时光的默然交替里,在岁月的寂然运行中,朝赏千篇,暮读万卷,天地宇宙、古今中外尽在心间。

中华千年远,诗书继世长。崇尚读书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优良传统,不仅仅是因为读书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不仅仅是因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而是诗书文明已经深深地嵌入这个民族的骨子里,流淌在生生不息的血液里,化为恒久绵长的文化基因。在几千年的文明追求中,乐读苦读的范例不胜枚举,人有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等,事有韦编三绝、囊萤映雪、刺股悬梁、牛角挂书、凿壁偷光等,流传了一代又一代。有关读书的格言也是灿若群星,古有陶渊明的“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王贞白的“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赵恒的“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左宗棠的“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今有孙中山的“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毛泽东的“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等至理名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从一定程度上说,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枝独秀、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屹立于世界东方,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文明和最久远的读书传统,诗书继世、崇尚阅读之风绵延数千载。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夯实了民族的文化根基,筑牢了凝聚家国共识的基础。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世间最大的宝藏,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财富,自然科学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人文科学为人生提供安身立命的根本。“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脚步到不了的地方,读书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读书可以。简单地说,读书就像捡拾一块块铺路石子,然后为自己铺就通往智慧殿堂的通天大道。“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晚清名臣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读书犹如饮清泉、沐春风,在汲取精华、滋润肺腑的过程中,鉴兴亡,知荣辱,明心性,塑风骨,从而汇聚起成就事业的志气、锐意进取的勇气、自强不息的锐气、光明磊落的正气、不卑不亢的骨气、襟怀坦荡的大气和广闻博学的才气,在天长日久和潜移默化中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提升心智、升华品德、净化心灵,最终“善养吾浩然之气”。“鸟欲高飞先展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让我们人情练达,下笔文章,于读书中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太苟且的人,用富庶的生命、最好的自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读书,让我们洞悉万事,人生况味,在读书中经历的一千种人生,会让自己即便在面对人生的重要选择时,也会拥有一个更大的格局,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最适合的位置,从而握住拥有更多丰富人生的可能性。就算偶然深陷泥泞、洗尽铅华,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哪怕生活卑微,也会充满期待。读的书多了,就会发现,以前从未注意过的大千世界竟然如此鲜活,方寸屏幕之外,自有一番万水千山;书读的多了,就会发现,在浩瀚无涯的知识海洋面前,再大的烦恼都只是沧海一粟。当然,并非说读书本身有多么神奇或者了不起,而是如果选择了读书,也就意味着自己还在找寻另一种可能亦或另一种生活方式,还没有向现实低头。简单地说,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书前从来没有高低贵贱、穷富优劣之分,却能塑造一个志存高远、远见卓识、博爱尚德、灵魂丰富的人,继而在平凡中生根开花,成为独树一帜的风景,成为留存在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痕迹。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往今来,众多帝王将相、文坛领袖、博学鸿儒,都以此三不朽为众生奋斗目标,毫无例外的是都以读书为实现三不朽的最佳选择与途径,古圣先贤们既从有字之书中参悟,也从无字之书中找寻,耗尽毕生精力不断求索,于是在岁月的轮回中,便有了温良恭俭让的儒雅,琴棋书画唱的品味,更有了将“以天下为己任”的生命担当。于是古圣先贤们便将从书中的体悟化作了“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涵养了“和衷共济”“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宏大格局,从“达则兼济天下”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无不是将书中所学以超越个体生命的形式融入无限的“大我”之中。更有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纵绝千古,横耀八方,既是华夏民族脊梁,也成中华文化灵魂,正因于此,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创造世界奇迹。我想,这应为千秋万代读书之人终生铭记、毕生践行、恒久传承,以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读书天地大,我庐别有春。正值人间四月芳菲盛,何不携卷做侣,执书为伴,于纷扰尘世间,展一卷诗书,享片刻清闲,沐墨香之浴,惠泽于灵,气华及身,在浅读深念、冥思遐想中,走过千山万水,看遍世间繁华,阅尽人生百态,最终琢璞成璧,化为岁月安澜,人生清欢。

作者简介

杨艳超,201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同年留校工作;2018年调至兰州大学学校办公室。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江山万里
江山万里
锦绣文章贯天下丹青妙笔递芬芳
47文章数 6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