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不可思议的印度》,作者吕鹏飞。经广东人民出版社授权在网易新闻平台连载发布,欢迎关注,禁止随意转载。】
资源丰富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贫困人口
印度是块富饶的土地,挺受老天爷的偏爱。它的国土面积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可耕地面积却远多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一说第一),全国近一半国土适合耕种,因此它的小麦和大米虽生产率仅为中国的一半,可产量仍为世界第二,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印度的煤炭和铁矿石储量也相当丰富,位居世界前列。石油不算多,可离中东不远,运输成本省了不少,还没了海上运输线的安全忧虑。
印度独立之初,英国人还给它留下了丰厚的家底。印度人今天艳羡中国的高铁,殊不知,印度诞生时铁路通车里程远长于中国,约是中国的两倍。1950年至1990年这40年里,印度与中国经济总量的差距并不算大,相当一段时间内人均总量还超过了中国。印度的经济改革始于1991年,只不过比中国晚了13年,至今也有26年了。
可守着这块宝地,有着那么好的条件,印度为何并不富有呢?印度并不是没有富人,它的富人不少,还富得流油。2017年的莱坊财富报告显示,印度的亿万富翁占了全球的5%。印度的经济成绩看起来也挺耀眼,2016年,印度宣称自己的经济总量已超过了老东家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若是以不少印度人偏爱的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早已成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如果以它在世界军火市场一掷千金的做派看,印度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土豪。
可是,事情并没这么简单。印度土地富饶,看起来也挺富有,可它的人口基数不小,13亿的人口平均下来,就富有不起来了。印度的人均收入为1500多美元,列世界第150名,印度共产党(毛)发言人阿萨德说:“我们可爱的国家,自然资源、人力如此丰富,人也聪明,却沦落到了某些方面还不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境地。”一语道出了印度的实情。
中国人常说“眼见为实”。到印度走走看看,能够更为真实地感受印度的贫穷与富有。若说印度给我留下的最直观印象,除了令人恶心作呕的脏之外,便是让人触目惊心的穷了。混乱的城市,凋敝的农村,街头成群结队的流浪者,污水横流的贫民窟,共同构成了这个国家的贫困图景。
在印度,啥条件才算穷人呢?政府的标准是:城市人每天消费不足47卢比,农村人不足32卢比。以此计算,全印仍有3.6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了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47卢比在城市真够一天的吃用吗?在印度生活过的中国人应当不难回答。以我的观察,至少在德里不够用。德里路边最为普通的小摊,一份印度人常吃的素蒸饺就要40卢比,再喝上一小杯5卢比的奶茶,一顿饭花去了45卢比,剩下的2卢比绝不够再吃上第二顿了,除非每天只吃一顿饭。
官方标准放水太多,以至于在印度国内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2015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报告,题为“消除极端贫困和共享繁荣:进步与政策”。报告指出,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贫困人口,而它的贫困线标准又是极端贫困国家中最低的。
流浪汉更惨,几无翻身之日
数字可以美化,可现实却难以掩盖,孟买遮天蔽日的贫民窟,德里无处不在的流浪汉,便是这个社会贫困现实的最好注脚。不过,贫民窟再差,也算是个容身之所,流浪者则只能寄居桥洞或露宿街头了,处境更为悲惨。
德里一年分为热季、雨季和凉季三个季节。它的热季极为酷热,4月、5月的最高气温有40多度,毒辣的太阳甚至可以将柏油公路晒化。白天,人走到外面迅速为热浪所包裹,要不了十分钟便会感到窒息,喘不过气来。每年这个时节,学校便早早放了假,议会休了会,达官贵人们躲进了山里避暑乘凉,德里似乎要停摆了。可是,街头的流浪者们躲无可躲,藏无可藏,只能任由烈日炙烤,热风熏蒸,不少人迈不过这道坎。
德里的凉季也挺凉,最低气温可低到10度左右,有时候会连续一周见不到太阳,十分阴冷,又会有一波流浪者在这个时节冻死。我所说的流浪者并非都是光棍汉,他们中的不少人常常全家老幼一起在街头流浪。这些流浪者在街头出生长大,以路为家,沿街乞讨。流浪娃虽然一睁眼看到的便是车水马龙,可这一切热闹繁华终与他们无关。他们只能子承父业,继续乞讨,在马路上度过了灰色的童年、迷茫的青年、无助的中年,然后就迈入了风烛残年。如此子孙接力,无穷匮也。作秀跑断了腿的政客没工夫搭理他们,对流浪狗都洋溢着爱心的德里人对他们也视而不见。德里人非常热衷于喂食广场的鸽子、墙上的猴子,还能为断了腿的流浪狗安上小滑轮,唯独对自己流浪街头的同胞缺乏同情心。马克斯·韦伯在《印度教与佛教》一书中指出,当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看到一个不净种姓的成员处于悲惨状况时,只会这么想:这个人必有许多前世的罪过要补偿。在印度社会,种姓制影响依然强大,出身贱民的小学生不小心触碰到非贱民同学的餐具都要遭毒打,同情还是一件奢侈品。
“普拉蒂普,流浪者挺可怜,你们的政府为何不帮帮他们?给他们点吃的,或者建个地方收留他们。”“先生,您可能还不知道,他们住在大街上其实还有点特殊作用。”德里人普拉蒂普回避了我的问题。“特殊的作用?”他的话让我有点困惑。“对呀,你看这大街小巷也没啥摄像头,一旦发生了抢劫、杀人,警察常找他们了解情况,他们算是警察的耳目”,普拉蒂普说。为警察充当眼线,或许是流浪者对这个社会唯一的意义了。
贫穷成了政客最好的权杖
对政客而言,贫穷又何尝不是可利用的资源,可以为自己的仕途发挥点特殊作用呢?每到选举时,这一点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政客们花言巧语,向穷人许下各种承诺,选票换电扇,选票换自行车,选票换工作,有的干脆花钱买票,穷人轻而易举地就将自己手中的权利廉价地出卖掉了。政客以最小的经济成本,换来最大的政治回报。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们为选举所施舍的蝇头小利,最终还是要由穷人来负担。
百年老店国大党这一招玩得相当娴熟。2004年大选前,他抛出了《农村就业保障法》,承诺一旦上台,将为每户农村家庭每年就近提供不少于100天的带薪工作机会。民生大礼包助力国大党意外击败如日中天的印度人民党,赢得大选。2013年,选情告急的国大党故伎重施,推出《粮食安全法》,保证将为印度低收入家庭提供配额低价粮,这一法案会覆盖8亿印度人,更为野心勃勃。不过,这一次它没有得到幸运之神的垂青。常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腐败丑闻缠身的国大党丧尽了民心,一败涂地。
国大党的两大法案都是输血式济贫,只能解穷人的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处境。这两个法案还都是慷国家之慨,成全一党之私,让政府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村就业保障法》实施8年后总支出达2.6万亿卢比,《粮食安全法》预计每年支出就高达1.2万亿卢比,两者合在一起高达3.8万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800亿。这一大笔钱若投向落后的基础设施,用于支持工业发展,将会给印度带来巨变。对政客而言,这些周期太长,他们需要立竿见影,立即能让穷人感受到自己的恩惠,这才能为自己拉来选票。因此,一到选举,穷人就成为各方争抢的香饽饽,选举的热闹劲儿一过,穷人又迅速地为人所遗忘。
想必国内已有人从不同角度解读过,印度为何富饶而不富有。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印度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没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它的潜力,国家认同尚未形成时贸然采用议会内阁制,结果内耗严重,而僵化地推行计划经济,对经济管控过严,则挫伤了民间的积极性,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印度独立后经济增长长期徘徊在3%左右的低速,与此不无关系,以至于比潘·钱德拉等人为了赞美印度的巨大成就,不得不拿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来对比,而不好意思与同期的中国相比较。二是人的素质有问题。说人的素质有问题,当然不是鼓吹人种有优劣,认为印度人低人一等,众所周知,不少印度人在美国干得有声有色,非常优秀。中国有句话,“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工花不开”。中国人,或者说东亚人,向来以吃苦耐劳著称,东亚的繁荣离不开东亚人的辛勤劳动。本土印度人的情形恰好相反,又懒又低效是他们的普遍特征。梦想再美好,也得撸起袖子加油干,老天爷再眷顾印度,也不会天天掉馅饼砸到印度人头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