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奖结果即将于本周五公布,根据公开消息,有13位院士候选,在正式结果发布之前,我们不妨来八卦一下,你觉得哪位候选人的研究成果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最大?或者无脑猜一下谁最有可能中选呢?
下面小编就把各位院士大佬介绍一下,方便大家吃瓜。
李兰娟院士,(1947.09.13- )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昌纯,我国粉末冶金奠基人之一、核反应堆材料和先进陶瓷开拓者之一。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电子学家,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中国太赫兹之父。专著《相对论电子学》是国际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相对论电子学理论的论著。在电磁慢波结构、电子回旋脉塞(ECRM)、自由电子激光、相对论电子学和相对论等离子体电子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原创性(Pioneer)工作。
汪品先,男,1936年11月出生,中科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学”学科带头人。积极推动我国深潜科学考察、南海大洋钻探、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等事业发展。
李德仁,1939年12月31日出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
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反应堆工程与安全专家,1994-2003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主持领导建成世界首座一体化壳式核供热堆-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在我国开创了核能供热新领域。积极倡导并主持领导高温气冷堆的研究与发展,于2000年建成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10兆瓦高温气冷试验堆。
徐至展,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激光物理、现代光学与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研究。长期主持激光核聚变研究,作出开拓性突出贡献。在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取得系列开创性重要成就。
安芷生(1941.02.25- ),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系统地提出了黄土堆积演化模式及其与东亚环境演变乃至全球变化的关系;系统地提出了控制中国环境变化的东亚季风控制论;生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重建了最近两万年以来中国环境变化图景。
刘中民,1964年9月24日出生,石油化工、煤化工专家。长期从事能源化工领域催化新过程研究与开发,完成了多项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负责开发了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并率先在世界上实现工业化。领导开发了甲醇制乙醇(DMTE)技术。
赵梓森 男,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主持建设中国第一条光纤通信线路,为我国光纤通信在高新技术中成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作出了杰出贡献。
何继善,1934年9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教授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程国栋院士,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冻土研究,是中国和国际冻土学界所公认的著名冻土学家。他系统地解决了地下冰的成因、分布规律、制图方法和在其上进行工程建筑的原则和方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冷却路基的新思路,这些理论和相应工程措施已在青藏铁路等寒区工程中全面应用,为青藏铁路开创世界上多年冻土区铁路的最高速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吴祖泽,中科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是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源肝细胞生长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