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娃娃”悲剧重演
最近,又一大头娃娃事件在网络上刷屏。
当看到老爸评测的曝光视频时,我实在是怒不可遏。
于是决定,写一篇文章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
事情是这样的:
科学博主@老爸评测 发布了一则名为“大头娃娃”的视频。
视频里,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在2个月内外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女婴的脸颊十分“肥大”,额头上还长满了浓密的汗毛。
女婴的母亲表示,孩子每个月都在胖,一个月大概胖三斤。
察觉到异常的父母,决定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
然而,医院的检查结果却是「健康身体」。
考虑到母乳可能对孩子造成影响,父母又连忙把奶水送去检测。
结果显示:母乳正常。
医生也只能建议父母“减少喂奶量,节食减肥”。
一个月过去了,孩子的情况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情况加重了:
无法翻身;发育迟缓;脸部僵硬,像石头一样.....
父母心急如焚,决定带孩子去更权威的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果然,当护士看到孩子的脸时,就发出疑问:
最近有没有给孩子抹什么东西啊?
我们这边收了4个案例,都是因为给孩子抹了激素药膏。
父母仔细想了好一会儿,开始怀疑给女儿用的一款婴儿霜有问题。
为了找出病因,医生只能用排除法逐项检查。
为此,孩子遭受了很多的痛苦:
因为头部抽不出血,护士只能把头皮往上捋,折腾好久才抽出血来;
做检查要求孩子六个小时不能睡觉,这可把孩子折腾的不行。
孩子疼在身,父母痛在心。
经过长达一周的排查,医生终于确定是“婴儿霜”的问题。
并将可能导致的后遗症告知家长:
激素停了以后,宝宝可能会产生不适,甚至全身衰竭;
因为过肥,宝宝可能会窒息,所以身边不能离人;
宝宝可能会性早熟,二年级就可能来例假,脸上的汗毛也要好几年才能褪掉......
为了避免更多的孩子遭受这种折磨,他们选择了联系博主,曝光厂家。
博主收到“婴儿霜”的样品后,又在网上购买了一份样品,一同送去检测。
结果令人震惊。
博主表示,在五年里他检测过500多件化妆品,激素含量最多的也只是零点几。
即便如此,也算很高了。
然而,在送去检测的样品中,却检测出30.6的激素含量。
这些激素,不但会让孩子“肥胖”、停止发育、长汗毛;
还会造成肾结石、骨质疏松等疾病。
01
母婴店模式给儿童安全带来了风险。
在大家的印象中,母婴店就是“只卖母婴产品的商店”,大家可以随意挑选。
可实际上,现在有不少的母婴店,早已埋下了“加盟推销”模式下的旧疾。
母婴店的模式诞生之初,就非常混乱。
许多的店家要么自己开个店,自己去找进货渠道。
要么加盟一个当下比较有名的母婴店,但它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规范。
加盟模式要么“三不管”,只提供选址、开店、进货等流程上的指导;要么归属于某品牌,更侧重于自家产品的推销。
去年5月,湖南郴州的爱婴坊母婴店因“假奶粉”事件被曝光。
一款固体饮料竟被店家忽悠成“氨基酸奶粉”卖给了家长,导致孩子因缺乏微量元素,出现了皮肤病、发育迟缓、佝偻症等症状。
母婴店的店员反复强调这是一款有特殊功效的奶粉,并承认卖它的提成会更高。
此前,家长曾对奶粉上面的“蛋白固体饮料”产生怀疑,但母婴店的店员却说“这是牛奶的别称”。
在这一新闻里,商业推销和错误推荐两项隐患并存。
家长原意为易过敏的孩子购置“氨基酸奶粉”,店员在不了解产品的情况下,向顾客推荐了提成较高的产品。
而在婴儿霜事件曝光时,博主的团队在一家母婴店提出购买其他品牌的婴儿霜时,店员却说:
“我家卖这一款就足够了,买的人特别别多。”
毫无章法的推销,是引发婴儿健康事件的直接因素。
带着私心、夸大宣传的推销模式并不少见,加盟品质良莠不齐的现象也不仅限于母婴店。
只不过,买了一盒药效一般的感冒药、喝到一杯味道一般的奶茶,这些都不过是小事,大多数人并不会放在心上。
母婴店的特殊性,决定了危害性的增大。
02
缺乏监管,孩子之殇。
这正顺应了国内家长的育儿焦虑:年轻一代的家长们认为老一辈的育儿方式已经过时,希望追求更科学的育儿方式。
同时又对科学的育儿方式一知半解。
看似全能的母婴店的确十分便利,但也造成了经营主体资格混乱的现状。
有的开设早教、游泳等项目,有的仅经营日常用心,监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018年福建泉州发生的“母婴店婴儿游泳溺水”事件,店内悬挂着食品经营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以及三个服务员的高级育婴师证。
但是工商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并没有包含婴儿游泳的项目,因此他们属于无资质营业。
同时,店内的“育婴师”资格认证混乱,有的由公司或培训机构颁发,有的由当地卫计部门或委托机构颁发,没有统一的权威机构监管。
资质混乱的信息,普通人很难甄别;
而母婴店又借助其特殊定位,让许多人误以为“专业”。
江西丰城在去年6月就曾在官网上公布过一次整治母婴店乱象的信息,责令20余户经营主体整改。
除去一家是销售过期奶粉,其他被整治的母婴店大多是因为食品、固体饮料与婴幼儿配方乳粉混合销售。
同样是2020年6月,安徽省也开出了首张特殊食品与普通食品混放违法行为的罚单。
这张罚单的主角,正是因为将“荷兰双牛TwoCows”全脂高钙奶粉与“爱他美”婴儿奶粉混合销售。
乍一看两者都是“奶粉”,但是后者才是正经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前者只能算是普通食品。
假若家长误买了前者,只达到“普通食品”标准的“奶粉”,无法提供婴儿所需的元素,就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发育迟缓、佝偻症等问题。
不仅是奶粉,婴幼儿辅食也是重灾区,由于辅食标准并没有“零食”这一类别,不少产品无标可依,或刻意逃避监管。
自媒体公众食谈曾在2017年随意走访过北京的三家母婴店,发现一款“皇室乐儿宝”的酱油,钠的营养素参考值竟达到402%。
而营养学却建议2岁以下的婴儿少用调味料。
另一款“猪肉酥肉松粉”,店员声称适合6个月到3岁婴幼儿食用,而这款产品实际上并没有年龄限制,也并非针对婴幼儿辅食的生产标准。
这些信息非专业人士实在无法甄别,普通父母更是防不胜防。
03
家长关心则乱的困局。
曾经有家长吐槽母婴店的推销行为,根本就是“我卖什么,你的孩子就缺什么”。
孩子不胖,就会说营养不良,手上起皮了就说是缺锌;母乳喂养就说“6个月后的母乳就没有营养了”,奶粉喂养就说“你买的奶粉营养不高,试试我们的乳铁蛋白、牛初乳......”
初为人母肯定会被母婴店的店员忽悠的乱了心神。
这时候再来一句“为了你的宝宝好”,新手爸妈的钱包便危险了。
不少父母会抱着不能让孩子吃亏的想法,买下那些产品,可令人愤怒的是,有的产品不但没用,甚至还有害。
母婴店经营乱象一直屡禁不止。
一方面是因为经营主体混乱、监管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母婴店的确为家长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踩准了爱子心切的家长的弱点。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母婴店扩张迅速的并不是大城市,反而是四五线甚至是更偏远的小城市。
在一些曝光母婴店乱象的报道下,有的网友会提出质疑“家长为什么不查食品标准”“为什么不买大品牌”。
答案很心酸: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
网络上的冲浪达人很容易忽略一个现实:
在中国可以熟练使用网络筛选信息的人,是少数。
哪怕那些家长也曾尝试过在网上搜索婴幼儿产品,也会被那些广告营销、虚假宣传轻易的糊弄过去。
因此,网购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是无法信任的渠道。
事实上,电商平台上的产品也是鱼龙混杂。
2019年就有一批含有激素的宝宝霜被曝光,有的产品销量甚至达到数十万。
上文被店员欺骗购买了固体饮料“奶粉”的家庭,孩子母亲在接受采访时就曾透露,自己每月的工资仅为2000元。
而市场上的大品牌氨基酸奶粉,一罐就要三四百。
购买力不足并不是应该被指责事,那些黑心店家才应该遭受惩罚。
一家有资质有保障的母婴店的确会给不少家长带来便利。
更重要的是,加大母婴市场的监管力度并建立更高的准入门槛。
母婴店不应为了牟利,让自己走向灭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