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业在短短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能回避的是中国制造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难题。同发达国家相比,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足;同近几年处于人口红利期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低端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消失。
一、关于"低端产业"
说到低端产业,人们大概会想到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资源浪费等等字眼,并下意识地认为低端制造业是必将淘汰的行业,是一个不值得讨论的话题。因此,在开始讨论低端产业之前,有必要对此进行解释,加深我们对低端产业的了解。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不是"低端产业"大国,低端产业是产业链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人对于国产的不信任几乎是根深蒂固的。卖肾买苹果手机、疯抢日本高科技马桶……种种新闻都透露出这一信息。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与高端产业领域竞争力不足有关,但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也已有很大的突破。歌尔股份、汇项科技、振华重工、宁德时代、福耀集团、京东方、海康威视、比亚迪、大疆、华为等企业已经做到世界领先水平。
华为之所以屡屡遭到美国以威胁安全之名实施的制裁,与其在5G领域已经拥有多项专利技术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之所以被称为制造业大国,还因为我国具有横跨中高低端产业的完整产业链。
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与广阔的国内市场是先天优势,很少有国家能够复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制造业领域的发展模式。产业没有高低之分,中高低端产业都是产业链的重要部分,不可偏废。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低端产业"不会淘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靠着人口红利在低端制造业领域内快速发展。人们普遍形成了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于低端产业的刻板印象。
其实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高端、低端并无直接联系"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位于产业链的高端,也可能位于产业链的低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同样能增加技术比重。如韩国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在承接欧美纺织服装行业转移时就非常注重同时引进国外的先进轻纺工业技术。
再如随着智能化时代到来,将人工智能、物联网运用到纺织、服装、家具、鞋靴、箱包、石材、消费电子、农产品等被认为是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它们又将是低端还是高端?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们还普遍认为其附加值一定很低。附加值通俗来说就是产品的价格减去产品的成本。
影响产品附加值的因素有很多,供需就是其中之一。疫情期间的快递业务、防护用品,还有我们熟悉的成语洛阳纸贵,都是因为供不应求,产品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只有低端的技术,没有低端的产业",要淘汰的是技术落后的生产环节,"低端产业"永远不会淘汰。
如果非要做一个高低之分,我们姑且将纺织、服装、家具、鞋靴、箱包、石材、消费电子、农产品等称为是低端产业。
二、中国"低端制造业"在欧洲市场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低端制造业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现在中国低端制造业在欧洲市场的地位到底如何?
新兴经济体抢占欧洲低端制造业市场份额。就拿纺织服装行业来说,中国一直是服装出口大国,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消失,欧洲从中国进口服装的占比在逐年下降。2018年全球合计进口纺织品服装产品6919 亿美元,我国供给排名第一,占据世界市场的30.6%。
但从2010年开始欧洲从中国的服装进口额占比逐年下降,从45.5%下降到2018年的32%。与此相对的是,欧洲从其他国家进口服装的占比增大。其中柬埔寨从2007年的0.9%上升到了2017年的4.5%,越南从2007年的1.9%上升到了2017年的3.8%。
今年8月越南又同欧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欧盟将减免越南货物85.6%的进口关税。这个协定签订后,越南对德国的出口上升了15%,对法国的出口增长了28%。这一协议的签订意味着未来这一数据将继续攀升。
除服装外,其他低端制造业领域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如鞋类、玩具等等。但据此也不能说中国在欧洲市场的地位将完全被新兴经济体取代。
就拿越南来说,虽然在2019年它的服装出口额超过孟加拉成为第二大成衣出口国,但越南服装原料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对于中国服装原料的依赖度达60%,整体来说服装生产停留于加工环节。
中国低端制造业中的"高端"产品竞争优势凸显。如果说要在低端制造业中再进行高下之分的话,那电子产品、家电应该属于低端产品中的"高端产品",在这一领域内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凸显。这首先体现在与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出口额具有压倒性优势。
比如电子产品笔记本电脑,据数据统计,2019年至2020年7月,欧洲进口笔记本电脑总额中国占比高达90%。而2020年1-7月越南在笔记本对欧出口增速达到31%的情况下仍然只有6亿欧元,中国同期为144亿欧元。
其次,这一优势还体现在中国低端制造业也正在努力摆脱低价竞争,注重自主研发,并逐渐突围日韩在欧洲市场的垄断,获得欧洲消费者的认可,如我们所熟知的家电品牌海尔。
今天的海尔空调在意大利成为主流品牌、在俄罗斯和波兰位列前三。在2018年德国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展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家电品牌争奇斗艳,争夺欧洲市场,其中中国企业共有665家,占比40%。
尤其是受此次疫情宅家经济的刺激,中国小家电市场迎来了一波高峰,欧美市场仍然将目光锁定供应链更加完善的中国,中国家电工厂甚至出现了订单暴涨、连夜加工的场景。
确实有很多国家开始抢占中国在欧洲市场的制造业份额,这些国家也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进行自主研发,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一些先天、后天的因素,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几十年内在制造业领域内所取得的成绩不是可以随便抹掉的。
许多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制造业回流",但制造业短期内能否回流仍然是个问题。如美国制造业回流首先就要克服产业结构上的矛盾,要做到制造业回流,美国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封闭国内市场、重建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制造业工人待遇、调整当前产业结构。
可以说这些措施里面的哪一个都不是能够轻易做到的。所以中国在低端制造业领域内还是大有可为的。
三、中国"低端制造业"发展方向
在今年召开的国务常务委员会上,利用一直以来被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保障就业被多次提到,可见低端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面临市场份额被挤占、高端技术攻破难的挑战,低端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下:
加强自主创新,提升品质。近年来,欧洲市场对产品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在今年欧洲召回的78例不合格玩具中,光中国就占了55例。说明中国低端产品的质量、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想摆脱当下困境,必须走出低价竞争怪圈。加大创新力度,增加"低端产业"的科技、智能因素,提升品质。
发挥品牌效应。如前文提到,说起中国制造,人们往往还会想到"廉价"、"劳动密集型"、"质量差"这些词语。在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品牌排行榜中,2004年的时候中国仅有海尔入选。
在2019年的世界500强品牌排名前十名中不见中国品牌的身影。最靠前的一名是国家电网,排名28;最靠后的一名是中信集团,排名239。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品牌效应与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定位极不相称。
一直以来埋头"制造"的中国企业应该更加重视打造品牌,利用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信赖中国制造、青睐中国制造,同时提升产品附加值。
产业没有高低端之分,所谓的低端产业同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时代变化,中国低端制造业仍然大有可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