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4月的一天,云南讲武堂来了一位从越南入境,自称扬州平的华侨。
很快,他以过硬的军事素质获得考官青睐,成功考入云南讲武堂炮兵专业。成为了朱德、叶剑英的学弟。
但实际上他并非华侨,而是一名怀着国仇家恨的朝鲜籍青年。
毕士悌
他的真实名字叫毕士悌,时年23岁。他从吉林出发,经上海,辗转到越南,步行数千里路才进入云南的。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要大费周章来到这里?
1898年,毕士悌生于朝鲜平安北道一个爱国人士家庭,原名金勋,杨州平和杨林都是他的曾用名。
原本他也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不幸的是,他出生的这片土地,屡屡遭受日军的践踏和蹂躏。
12岁那年,他正在平壤上中学,日军突然以武力强行占领了朝鲜。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从1910年开始,毕士悌及其家人都投入到了反抗运动中。毕士悌在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游行,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
到1919年,毕士悌及其家人的爱国行为由运动转变为武装起义,争取国家的独立。然而由于敌众我寡,毕士悌父亲在起义中牺牲,毕士悌也遭遇通缉。
21岁的毕士悌逃亡到了中国延边,这里聚集了很多朝鲜反日团体,而且还办了一所武官学校,专门培养军事人才。
毕士悌经过简单的培训,成为了这所学校的教官。
当然,对于这一切,野心膨胀的日军如鲠在喉,很快日军采取了行动。
1920年秋,驻朝日军万余人突然入侵延边,清剿反日武装。
毕士悌临危受命,率领朝鲜反日学校的学员进行阻击。当然这些人并非校园的学生,在长期的反日斗争中,他们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手中都是有武器的。
毕士悌提前选择了有利地形,在日军的必经之地设伏,将日军1000余人的先头部队消灭,日军联队长被当场击毙,而且造成了日军后续两路部队的互相残杀。
消灭日军1000人的正规部队,这绝对是一次了不起的战役。想想平型关战役也不过如此,毕士悌的军事才能也绝非等闲之辈。
但面对日军大兵压境,反日武装头领逃亡,很快部队瓦解,日军展开疯狂报复,无数的无辜群众惨遭杀害。
目睹这一幕幕的惨象,为了复仇,毕士悌决心学习军事知识。
这便是毕士悌来云南讲武堂的初衷。
另外他历尽艰辛来到边城云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这里远离日本的势力范围,他可以避开追捕。
在讲武堂,毕士悌时刻不敢忘记自己的使命,他刻苦训练,每天背着砖头跑十公里路锻炼,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努力,各门成绩在全校名列第一。但唯独沉默寡言。
因为他心中时刻不敢忘记自己父亲是怎么死的,而自己的国家正在遭受蹂躏。
2年后,毕士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校方极力挽留其留校任教。然而当教师绝非他的本愿。
他婉言拒绝了校方的好意,只身来到了广州黄埔军校,在这里担任了助教的工作。他是想寻找新的机会。
黄埔军校是一个比讲武堂更大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遇见了周恩来。
当时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当政治部主任,他经常听周恩来的报告。在周恩来的影响之下,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复仇不再是他唯一的目标。
在此期间,他参加了讨伐陈炯明和几次平乱的战斗,立了不少战功,被秘密发展为中共党员。
同年11月,他还在叶挺独立团担任过营长职务,由此可见此时的毕士悌已经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指挥员了。
因此,当他再次回到黄埔军校时,已经被任命为主任教官了。
但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为了保护人才和储备更多的干部,他同许多人一样,被组织派往苏联学习。
抗联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毕士悌从苏联学成归国,他被分配到了东北,在离他的国家最近的地方战斗。
在延边地区组织群众,从事反日活动,并创建了满洲工农义勇军第4军第1纵队。
这支队伍便是南满游击队和抗联第一军的前身。
毕士悌
苏区屡立战功
1932年夏,毕士悌结束了东北的工作,被派往苏区,协助周恩来训练新兵,并为前线募集资金。
一年多时间内,毕士悌训练了10个团的兵力输送到前线,并筹集到60万元支援前线。后曾任红军23军军长及军区司令员。
因为在苏区的出色表现,在1934年的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成为仅有的两名外籍委员之一。
而且他又得到毛泽东的认可。有一次,毛泽东遇见了他,和他闲聊起来,得知他妻子还在东北工作时,立马吩咐相关部门将其妻子接到苏区来。
更为难得的是他宽阔的胸襟,同样是在1934年,中央打算让他到红军大学担任总教官,但是被他毫无怨言。
但好多同事都认为以他的资历担任这样的职位有点太低了。毕竟他是叶挺独立团的创建者之一。
长征路上勇冠三军
长征路上,毕士悌被任命为干部团参谋长。四渡赤水时,他冲杀在一线,并带领一个排,抢占渡口,击溃敌军一个团,还俘虏数百名敌军。
四渡赤水
在奔袭通安州的战役中,毕士悌率领干部团前卫营以牺牲4人,伤8人的代价,歼敌大部,占领通安州,从而保证中央红军安全渡过金沙江。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他被任命为75师参谋长。
东征路上急先锋
1936年2月,红军东征,毛泽东、周恩来坐镇指挥。
毕士悌率75师224团第1营为先锋,采取隐蔽措施,偷渡黄河。
不料,船刚到河中心就被敌军发现,毕士悌果断下令强渡,很快将敌军击溃,占领河对岸。
但接下来,他在追击逃敌时,不幸腹部中弹。但他强忍着痛苦,在弥留之际仍关心着毛主席的安危。昏迷之中,他口中仍念念不忘:“前方情况如何?毛主席过河了没有?”
红军东征
但不幸的是,他最终因伤势太重,倒在了东征的黄河边上。
这一年,毕士悌年仅38岁,但鲜为人知的是:
毕士悌是参加长征的30多名朝鲜籍红军之一,然而在这些人中,最终胜利到达陕北的只有毕士悌和另一名朝鲜籍将领武亭。
但最终毕士悌依然倒在革命的道路之上,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向朝鲜籍红军毕士悌致敬!向长征路上牺牲的30多名朝鲜籍红军致敬!向所有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朝鲜籍军人致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