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层层筛选,石头科普工作室秋季征文大赛终于进入了大众评审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每天发布一篇最终入选的合规稿件,交由各位观众来进行线上赏评打分!投票打分环节将出现在文章末尾,请选择最符合你心中评判的选项吧~
大众评审分数将占最终分数的50%!请各位积极投出自己宝贵的一票哦~
另:为保证本次大赛的公平,所有入选稿件将不做任何修改,并使用统一模板进行美编。
今天的稿件是由Zombie同学为大家带来的《冥王星起源往事》,请各位看完后不要忘记投票哦~
距太阳约30天文单位之遥,海王星轨道之外,散落着无数冰封的小小天体。这里就是柯伊伯带(Kuiper),一个黑暗、寒冷、位于太阳系边缘的环带区域。无边的冷寂中,冥王星——柯伊伯带中体积最大、质量仅次于阋神星的天体——静静以248年才能绕日一圈的椭圆轨道运转着。
冥王星的所在—柯伊伯带,“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自从被发现以来,这枚岩石为心、寒冰为衣的星球意外圈粉了一大波蓝星人,引发了不知多少浪漫轶事。初现人间之时,天真少女为它命名;失去行星之位,各地各界为它抗议奔走。天体学家艾伦·斯特恩(Alan Stern)为它横眉冷对,俯首甘为;新视野号探测器为它疾飞九年,只为一面。这个孤僻冰冷却又如此令人着迷的小家伙,是如何自浩瀚宇宙中诞生的?它又有着怎样的过往?
Alan Stern及其团队几经坎坷,才成功发射了新视野号。他大概是世上最爱冥王星的人了吧
冥王星的身世可以说是一个谜团,因为它距离地球太过遥远,观察、探测都不易进行。1906年,罗威尔天文台的创立者帕西瓦尔·罗威尔(Percival Lowell)就开始搜寻这未知行星的踪迹,随后的数年中人们陆续拍到了它的照片,却因图像模糊,未被辨认;直到1930年,才由克莱德·汤博(Clyde Tombaugh)确认它的存在。
而第一架飞掠冥王星的宇宙飞船——新视野号(New Horizon),2015年才得以近距离一观真容,刷新了人类对冥王星的许多认识。该探测器也是目前为止唯一到访过冥王星的探测器。可见,人类对于我们的这个远邻,了解的还很有限。
新视野号发回的冥王星照片,原来是个抱着大心心的萌团子
但是,关于太阳系众多天体的形成过程,我们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型——星云假说。
很久很久以前,宇宙中有一块巨大的星云,它是如此浓密,以至于可以产生分子,我们把它叫做分子云。这团大星云中的某个位置,寿命将尽的恒星发生了大爆炸,即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冲击波导致这块区域的星云坍缩、转动。由于角动量守恒,坍缩的星云最终变成了扁盘状,叫做原行星盘,它的中心是原恒星。
是不是很像棉花糖机卷出来的大棉花糖?
原行星盘中布满尺度以微米计的细小尘埃。根据吸积假说,行星将会滚元宵似的由这些星尘聚合而成。然而,在柯伊伯带,星云过于稀薄、温度也很低,以至于不能凝成行星,而是凝成了无数小天体。论个头,他们都是些小家伙。目前看来直径1000公里以上的不到10个,大多数直径在数百公里或更小。成分上,它们多由岩石和冰组成。这里的冰是广义,甲烷、氨、一氧化碳、水等挥发物的凝固态都可叫做冰。彗星的成分与之类似,所以柯伊伯带可说是许多小脏雪球的集合地。但它们拥有近圆形的轨道,这点又与彗星不同。
我们的冥王星,很可能就是这样诞生的。生于边缘地带,匮乏的物质限制了它的成长。尽管体积已是全村最大,也不过只有月球体积的1/3,质量更是只有月球的1/6。周围虽然有不少别的天体,大多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星子,能与它有相似体量的,也只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如阋神星、鸟神星、妊神星等。
冥王星和它为数不多的小伙伴们
曾有说法认为,冥王星过去是天王星或海王星的卫星。这种假说基于冥王星多项数据类似于天卫、海卫,然而怎知不是这些卫星与冥王星本为一家呢?现在普遍被接受的说法是,天卫、海卫是来自柯伊伯带的小行星,被捕获后形成了如今的轨道。
(配图源自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