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吴济海在《“何时回”与“打不打”——新华社在台记者遭遇的“年度之问”》写出了非常有趣的一幕:常被问到的第二个问题,主要来自台湾同胞:你觉得两岸会打起来吗?提出这个宏观而重大问题的,有相识多年的台湾朋友,有见面不足半小时的台湾同行,还有路边食肆老板。有人甚至开玩笑说,你们“撤回”大陆前告知一声,我们也好买机票撤离。
这反映了台湾社会的一种心态:不想统一,所以他们容忍、支持民进党的冒进和对大陆挑衅,并且他们也很清楚这是在挑衅大陆底线;害怕打仗,所以见风是雨,神经开始敏感脆弱,他们自己知道是弱势一方;还想投机,既要不统一,又不愿意去打仗,那就是在维持一个安稳现状,却又对民进党破坏现状视而不见,如果真的打仗就先想跑路。这里面很显然有着非常矛盾的心态,背后则是台湾社会处于边缘地带的乏力与思维混乱。
台湾的“独立”意识形态需要建立一个“台湾民族”概念,但是台湾没有不同于中国大陆的历史来支撑“自族性”,“台独”分子只能依靠“自反性”,反复强调自己不是中国人,但很难说清楚自己是谁。这种天然的跛脚鸭观念在面对绝对强势的、具有自族性的中华认同时就只能依靠两种方式存活:自己比其他华人更高等的叙事或者充分的历史无知。因此,“台独”必须阉割台湾地区的中国历史教育,以形成无知,同时还要拼命污名化中国大陆,以自我论证自己的“更高等”。在这种观念演进中,台湾地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道棱镜,将看见的事实折射为他们想要的,从而丧失更宏观、更长远的判断能力。
也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民族主义立场,“台独”恰恰只有明确的反对性认知而缺乏足够的自主性认知,这非常有利于西方和日本对其进行观念殖民。如果说过去的国民党政权尚且保有民族主义立场,在大是大非(比如钓鱼岛问题)上持有一种弱势的民族主义价值观的话,那么现在的民进党当局直接是“媚日舔美”,而且还引以为傲。从钓鱼岛争端民进党当局几乎熟视无睹,到进口“莱猪”和高价美国装备来看,这种殖民化在蔡英文当局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蔡英文当局的立场,非常有利于美国和日本的资本、观念、产品渗透,却不利于台湾地区自己的利益。主动寻求被殖民,这是台湾地区现在的特点。
如果有一天,台湾地区成为那条迎头撞向卡车的小狗,那民进党居功至伟,台湾社会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与台湾类似的是,香港的本土主义者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只是他们不媚日,而直接是精神英国人。香港本土主义倒不是香港社会自己的选择,而是英国为了打压60年代颇为强势的中华民族主义而制造出来的怪胎。英国人大量依靠行政力量,包括港英总督、香港皇家警察政治处等机构,配合既有文化力量与经济力量进行的隐蔽塑造。在当时的香港,如果按英国人的要求完成训练,就意味着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安全的环境乃至更有荣誉的政治身份,那么这自然而然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不利。典型如陶杰对金庸表现出的不屑,认为通俗文学不配“才子”之名,其实背后则是中华文化被港英当局大力打压的结果,这才让陶杰这样的精神英国人大行其道。进一步说,中华文化在香港的弱势也恰恰是英国没有给香港民主的结果,殖民者最怕的是民族主义,民主这种合法赋权机制是不可能随意给的。
曾经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大陆/内地越来越发展,港台地区的离心倾向越来越重?”这其实是在暗指大陆/内地错了,是个伪命题。为什么提问者没有看到澳门的成功?关键原因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也好,作为一个强国也好,还处于复兴的路上,港台本土主义这些与原有殖民秩序关系密切的力量仍没有真正扫清,旧有殖民力量不过是披上了本土的外衣,继续试图抑制中国作为一个古老文明和一个现代国家重回世界舞台中心。
当然,香港与台湾不同的是,香港已经完成了主权回归,因此中央政府就有很大的空间去影响特区政府,也有更大的空间进行控制。现在《国安法》已经出台,香港再乱,也不至于向台湾地区那样失控着在作死的边缘来回试探。至于《国安法》的所谓国际影响?西方殖民者最不懂拒绝的就是财富了,他们逃不过“真香”定律。虽然还很困难,但香港的观念去殖民化终究正在展开,这是正本清源。
至于台湾,时间在大陆手里,打不打,看台湾自己作不作死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