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军世】现代海军中,有不少国家并没有装备航空母舰,而是装备了两栖攻击舰“客串”轻型航母,而且排水量也都在数万吨,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二战时代舰队航空母舰的排水量,那么同样是直通甲板,为什么两栖攻击舰不叫轻型航母呢?
都有直通甲板:4万5000吨两栖攻击舰,为何不叫轻型航母?
就排水量和甲板形状而言,两栖攻击舰和航空母舰很相似,尤其是二战中的航空母舰也都“方方正正”的甲板,宽大的机库空间,如二战后期战斗力最高的美国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为3万3000吨,也是长方形的甲板,现代两栖攻击舰的排水量普遍超过2万吨,美利坚级和075型满载都达到了4万吨以上。
而且搭载直升机和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两栖攻击舰也具有很强的航空能力,那为啥不叫轻型航母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舰体设计最重要的不同:坞仓与起降装备
对于两栖攻击舰而言,与航空母舰设计的最大不同就是坞仓,可以搭载大型登陆艇、以及两栖战车等由水到陆的载具,实现水平面的登陆,而直通甲板和机库则可以搭载各种直升机,甚至是垂直起降战机。
而航空母舰则需要阻拦索,用于将高速降落舰载机拦停,同样还有用于辅助舰载机降落的其他装备,在甲板的设置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二战后,美国海军的埃塞克斯级航母在1952年完成了斜角甲板的改装。
同时,当时的轻型航母为了起飞固定翼舰载机,在没有弹射器装备的情况下,使用了滑跃起飞甲板,1982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的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也是如此(也就是后来印度的维拉特号),能够搭载更加大型的战斗机,航空母舰的实际作战半径,要比两栖攻击舰大很多。
2、任务属性的不同:廉价多功能与强大制海能力
同时,航空母舰的主要作战任务,是作战半径内的制空和制海,因此,航空母舰的操作主要围绕舰载机展开,因此全舰的设计,实际也是围绕操作、搭载和维修、保障舰载机而进行。
而两栖攻击舰虽然同样注重航空操作能力,但是,两栖攻击舰的作战目的不是争夺制空、制海权,依旧需要设计有巨大的坞仓,从而兼顾两栖作战,当然坞仓限制了机库的设计空间。
另外还有一点不同,就是,航空母舰强调高强度作战,因此舰体结构更加坚固,不止重要部位设置有防护,还有厚重装甲保护,抗打击能力也更强,甚至被一两发鱼雷击中,也依旧可以保持战斗力。
但是,两栖攻击舰的设计时,主要是从事低烈度作战,而建造成本也比轻型航母低得多,因为大量采用民用标准建造,因此抗打击能力,也要差的多,如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前段就使用民用商船标准制造,到了后半段则是军用标准制造。
3、天赋属性的差异:航速
在二战后,轻型航母由于无法再起飞更大更重的喷气式战斗机,埃塞克斯级航母在1960年便不再担任攻击航空母舰,转为反潜航母,其中部分舰则改为两栖攻击舰开始服役。
另外,航母的航速更高,为了起飞重型舰载机,一般都要达到30节,而两栖攻击舰没有迎风起飞舰载机的需要,同时注重登陆作战,尽量靠近海岸浅水区域,高速航行在暗礁丛生的浅水海域,反而风险更高,因此一般都在20节左右,即便是最新的美利坚级,也只有25节左右。
看似仅有5节左右的速度差异,却正好印证了上述两栖攻击舰和航母之间的任务差异;同时也反映着F-35B(短距垂直起降)和F-35C(舰载机)两型战机之间的差距。
美国最新的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满载达到4万5000吨,在原始设计中,也确实取消了坞仓设计,采用航母型舰体设计,强调航空能力,弥补航空数量的不足,但是,实际建造后发现,这样会损失了两栖舰原本最为重要的多任务能力,因此,在后续舰型中已经恢复了坞仓设计。
就原本相对狭义的航空母舰而言,无法正常起飞战斗机的两栖攻击舰,那么虽然该型战舰具有“客串”的能力,不过更加强调立体登陆作战,和多任务能力,依旧与真正操作舰载机、担任舰队核心进行一线作战的航母有很大区别,两型舰的分类还是很清晰的。
不过,由于现代战舰逐渐实现多功能化和跨界,两栖攻击舰所搭载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性能也在提升,英国在二战后,曾经,如果强调航空操作能力,其实就广义上而言,称其为轻型航空母舰,也是可以接受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