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旅融合 追梦诗和远方
本报记者 吴胜男 通讯员 贺丽娟
编者按
见证历史的2020年,转眼间进度条走到了终点。
这一年,面对疫情,文旅行业曾被按下“暂停键”。
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危”与“机”面前,三门峡市文广旅部门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不断创新、求变、向前,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勠力战“疫”、复工复产、提振市场、激发潜能、文旅盛会、仰韶百年、文化旅游名市……持续释放文化旅游“内循环”活力;仰韶村遗址启动第四次考古发掘入选“2020年国内十大考古新闻”;“2020年度中国冬游名城”“省级文旅夜间消费集聚区”“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落户三门峡,亮点纷呈的2020年,书写了疫情之下文旅融合的“三门峡答卷”。
区域合作独辟“新”径
2020年9月7日,2020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推广大会在我市举行,河南省副省长何金平,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刘全,来自北京、上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区及河南省各省辖市的领导、专家、主流媒体、新媒体、网络达人共300余人出席。大会以“数游大黄河·共筑文化根”为主题,通过主旨演讲、嘉宾对话,对进一步深化沿黄九省(区)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推动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三门峡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仰韶博物馆等4个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签约,全国首个“黄河文化旅游研究(大数据)中心”落户三门峡,活动总体曝光量超2.01亿人次。与此同时,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文化旅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黄河金三角文化旅游区建设座谈会、黄河金三角文化旅游区域协作会议相继举行,机制更加完备、合作更加深入、交流更加密切。
文旅名市擘画蓝图
2020年10月18日,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会议首次提出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战略部署,明确到2023年,将三门峡打造成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文化旅游核心片区、河南省重要旅游城市、追忆体验早期中国文明的重要窗口;到2025年,将我市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中流砥柱、仰韶文化、老子文化、黄帝文化、虢国文化、天鹅文化、摄影文化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文旅品牌享誉全国。高标准完成《三门峡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了全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目标、空间格局、项目支撑。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和“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为三门峡文旅业未来发展指明了航向,绘就了文化旅游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的绚丽画卷。
“仰韶百年”彰显底蕴
2020年3月26日,全市“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暨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工作推进会召开,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工作任务,“仰韶百年”筹备工作全面铺开,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北阳平遗址群等重点工程项目高质量高水平扎实推进。目前,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对外开放,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主体完工,《花开中国》陈展大纲及形式设计深化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和论证,布展文物移交顺利推进;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已完成70%建设量,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全面开启,并入选“2020年国内十大考古新闻”;灵宝北阳平遗址发掘有序推进,西坡遗址7、8标段抢险加固工程通过中期验收,“早期中国”文明长廊建设有效推进。
深化改革强化监管
全面推进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组建三门峡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顺利完成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人员转隶等重点任务,有效保证了文化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和市场秩序整治,强化对网吧、娱乐场所、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安全督导,定期深入企业一线检查排查违法违规行为。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5789人次,检查文旅经营场所12196家次。实施旅游诚信建设“红黑榜”制度,20家旅游商家纳入行业诚信服务“红榜”名单。2020年,全市文物系统安全实现第28个馆(库)藏文物安全年建设目标,市文广旅局获 “全市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服务型执法建设先进试点单位”称号。
旅游节庆再出新彩
2020年9月6日至8日,第二十六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本届节会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为主阵地,组织开展了“2020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推广大会”、“中流砥柱”《黄河大合唱》交响音乐会、“拥抱母亲河”百里黄河欢乐汇等11项文化旅游、经贸、体育活动,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把三门峡最美的黄河景观、最靓的黄河生态、最优的投资环境进行了全面呈现。节会结合疫情向好趋势,首次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其中“中流砥柱”《黄河大合唱》交响音乐会在线观看人数达到52.46万人,“2020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推广大会”在央视新闻、新华社等12个直播平台同步直播,在线观看网友达到143.6万余人次,网民关注度和新闻到达率创造新高。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等30家媒体对旅游节进行宣传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省等主流新闻媒体和门户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刊发相关报道1300余篇、图片7000余幅。“互联网+”旅游节,真正成为多样化展示三门峡城市魅力的窗口、扩大开放的载体、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平台。
文化惠民润泽人心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成功举办“点亮天鹅城·美丽黄河”2020消夏音乐季和第三届“美丽三门峡”之“舞动崤函”舞蹈大赛,演出17场,受惠群众8万人次。开展文化送基层活动,省舞台艺术送基层演出36场,市文化艺术送基层演出60场,“政府采购百场戏”300场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演出23场。开展“乡村文化志愿行”公益系列活动,发展注册乡村文化志愿者4174名、志愿服务队伍272支,为群众送上了一场场“文化盛宴”。文艺创作佳作涌现,一批以三门峡题材元素创作、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作品相继问世,现代戏《连翘花开》入选2020年全省重点加工提高剧目,大型古装廉政剧《河阳知府》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大型原创革命历史现代戏《布衣英雄》将参加全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
塑造品牌提升魅力
围绕“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城市品牌,不断讲好黄河故事,讲好三门峡故事。强化城市品牌塑造,组织举办了2020乡村(民俗体验)旅游启动仪式、网络大V走进三门峡主题采风、2020三门峡白天鹅旅游季、三门峡(郑州)文化旅游推介会等活动。拓展客源市场,组织参加了2020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2020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第七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2020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家级节会,组织参加了第三届中原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乐山旅游商品大赛、第七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会、2020驻马店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地方展会和省文化旅游厅在上海、广州、长春等地组织的主题推广活动,持续扩大了三门峡文旅产品影响力。深化与央视、环球时报、河南日报、大河报等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合作,在国内知名旅游平台“驴妈妈”进行网络直播,6分钟的局长直播带货吸引303.5万人次观看并参与互动,形成轰动效应。针对冬季市场,整合资源相继开行“中原快车·三门峡”“三门峡·天鹅号”旅游专列,激发冬季文旅市场潜能。第八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三门峡以独特的冬季旅游优势,成功入选十大“2020年度中国冬游名城”。
文旅赋能共度春天
本报记者 孙猛 摄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文旅行业迎来一场大考。特殊时期,市文广旅部门围绕“六稳”“六保”打出组合拳,推动文旅行业快速复苏。联合市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文化旅游业渡过难关的工作措施》,通过财政补贴、房租减免、贷款延期、社保缓缴等措施,帮助文旅企业纾困解难,设立65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是河南省唯一以现金直补文旅企业的城市。搭建银企投融资交流平台,为全市26家文旅企业申报贷款需求1.06亿元。第一时间完成29家旅行社288万元质量保证金退付工作。出台《三门峡市旅游奖励扶持资金暂行办法》,对旅游专列、大巴、入境旅游、地接社、研学旅游团队进行奖励。与此同时,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夜查》《没有硝烟的战争》等抗疫作品,全市A级旅游景区对全国医护人员免收门票,各级博物馆开展线上展览等,鼓舞士气、提振信心,激发文旅消费潜能,释放“内循环”活力。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围绕310国道南迁、209国道改迁、崤函大道、旧城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和考古勘探发掘监管,全年完成文物钻探项目53个,钻探面积达71.9万平方米,发现墓葬514座。其中,“灵宝城烟遗址”入选“2019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湖滨区后川出土鹅首曲颈青铜壶引发各界关注。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三门峡市剪纸藏品展等“非遗”展示活动126场次,受众100多万人次。陕州锣鼓书(又称四股弦书)上榜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录,仰韶酒酿造工艺、陕州木版年画制作技艺等20项代表性项目被列入三门峡第六批“非遗”代表性项目。
公共服务完善体系
2020年,我市文广旅部门扎实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网络建设,完成78个乡镇(街道)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和1465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市、县两级数字化平台建设基本完成。打造“15分钟阅读圈”,新改建城市书屋10座。全市新改建旅游厕所47个,完成320个旅游厕所百度地图标注。全市各级文化馆、博物馆推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陈列展览和公益活动。其中,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16个、线上展览及线上课堂27期、线上社会教育活动60余次,接待观众76万余人次。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绩效考评第一梯队。
产业发展激发潜能
谋划推进天鹅湖旅游度假区、百里黄河生态廊道暨文化旅游绿道工程、灵宝老子文化传承振兴工程等13个重点文旅项目,完成投资近24亿元。卢氏飞龙山、渑池仙门山等一批景区对外营业,湖大沿黄观光火车线路全线贯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民宿建设,创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个。卢氏县文峪乡被命名为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豫西百草园被命名为省级休闲观光园区,灵宝“秦人码头”获评“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卢氏汤河裸浴温泉度假区成功创建河南省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豫西百草园“景区带村创新‘三金扶贫’模式”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截至目前,全市投入运营和在建的民宿20家,总投资6.3亿元;全市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拥有资产95.3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7.19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提前一年实现“倍增”目标。
广播电视精品呈现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围绕脱贫攻坚和抗击疫情开展主题宣传。开展节目创新创优,《柳庄有爱》获得亚微节金海棠优秀作品奖以及优秀导演奖,《甘棠微视》《黄土塬的女支书》和《疫线中的坚守》分别荣获第八届全国市县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推优展播活动创新电视栏目、电视专题类、融媒短视频类最佳一等奖,《军史布衣第一人》获河南省广播剧一等奖。我市创作的纪录片《非遗三门峡》入围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第二十六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评选。
结束语
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首诗,住着一个远方,如今的三门峡正在全力打造游客心中有诗的远方。
2018年3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整合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十四五”时期,文旅融合的实践将进入实质阶段,“十四五”将成为实打实的文旅融合新时代。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站位“文化旅游名市”新征程,三门峡市文广旅部门将在“新趋势、新要求、新思路”的形势下,紧扣时代脉搏,凝聚文旅力量,继续依托文化打造更好的旅游目的地,努力在产旅融合、体旅融合、健旅融合、城乡旅融合和品牌升级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让三门峡文旅融合灵动起来、鲜活起来、多彩起来,共同绘就三门峡文旅业的新画卷、谱写三门峡文旅人的新篇章!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ID:smxrbweixin)”。
策划:焦森森 李海峰 责编:师宝华 徐伟
新闻热线0398—2981057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赵双良 胡 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