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20世纪的华北地区首屈一指的钢铁老大是宣化钢铁公司,宣化现在隶属于张家口市,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京西第一府"的美誉。
宣钢自1919年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建立到现在,已经发展了100多年,仍能屹立不倒、与时俱进,每年盈利数十亿元,驰名中外的大企业林肯电气、巨力索具、长城汽车、长安汽车、五菱汽车等都是它的客户,是中国最大的500家企业之一。
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内各大钢铁公司需要减产减能、绿色转型,具有百年历史的宣化工钢铁公司不得不适应大势而变,整体搬迁到唐山沿海地区和本地进行非钢转型。宣钢的命运让人揪心,尚难预测。
前身龙烟铁矿的坎坷发展
宣化钢铁公司坐落在塞北重镇宣化城地区,拥有当时华北最大的可地下开采的铁矿山龙烟铁矿。龙烟铁矿早在辽金时代就被人开采过,现在仍保存遗迹。矿脉形状之独特为全国之罕见。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推动,钢铁成为了紧俏货,挖铁矿比挖金矿还要赚钱,北洋政府顺势而为,于1919年批准龙烟铁矿股份公司成立。这便是宣钢的前身。同年,龙烟铁矿公司花了58000多大洋,在石景山东麓买下了1300多亩的土地,开设了炼钢厂,成为了日后首钢的前身。
第1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后,钢的需求锐减,价格猛跌,龙烟铁矿石市场低迷。随着北洋政府的最终垮台,龙烟铁矿股份公司也经营不下去了,随之停产。
1928年,南京民国政府接手龙烟铁矿公司,改名为农矿部龙烟矿务局,但一直没有生产,直到1934年才开始生产,生产了6万吨铁矿石,最终因高层内耗不断而停产。
一向觊觎中国的日本人却对龙烟铁矿垂涎三尺,1914年他们就派间谍掌握了龙烟铁矿石的样本,派了铁矿专业人员到该矿区一带进行勘察,后趁龙烟公司向日本人贷款之机,提出苛刻的条件,企图一举控制龙烟,但都没有成功。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日本人如愿以偿,完全控制了龙烟铁矿,公司改名为龙烟铁矿株式会社,强行将位于张家口的龙烟铁矿公司与石景山炼钢厂分开,各自经营。
自此日本人开始了对龙烟铁矿八年的疯狂掠夺,先后在龙烟矿区建立了依托钢铁生产的机械厂、炸药厂、冶炼厂,疯狂掠夺龙烟铁矿石达373万吨。有的矿石被就地冶炼,有的运回了日本。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后,日本海上铁矿供应链被美国切断,日本人进一步加大了对龙烟铁矿的压榨强度,要求中国矿工每天工作至少十六七个小时,出矿就会被活活打死,有2700名中国矿工惨死在了暗无天日的矿山中。
计划经济时代的宣钢
1948年12月,宣化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龙烟铁矿公司迎来了新时代。第2年,龙烟铁矿以及下属的四厂一矿为人民政府接受,铁矿挖掘和氧气厂迅速恢复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矿物学专家组成调查团队对龙烟铁矿进行了实地勘察,发现龙烟铁矿储存的铁矿种类丰富,主要有赤铁矿、磁铁矿和菱铁矿。该矿矿层厚度之厚和储量之大,国内罕见。
正是因为龙烟煤矿如此之重要,1950年以后该铁矿由重工业部直接领导。50年代到60年代,闻名全国的马万水小组创造的14项黑色金属独头巷掘进记录就发生在龙烟铁矿。
1964年国家冶金部决定将龙烟钢铁和铁矿经营分开经营。龙烟钢铁公司旗下的第一炼铁厂、焦化厂、运输部、氧气厂四厂合并为宣化炼铁厂,这就是日后宣化钢铁公司的前身。1970年,宣化钢铁厂完成了二次重组,正式命名为宣化钢铁公司,隶属于河北省。
改革开放初期的宣钢
1978年,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成为了我国经济体制转换的开端,也揭开了宣钢历史新的一页。1979年,宣钢工业总产值比去年提高了28%,生铁产量超过了国家计划的10%,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有了显著好转,但仍然亏损2400万。
宣钢最大的问题在于难以走出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管理水平低下,上到公司老总,下到分厂厂长,都是在没有做市场调研的情况下下产量、定任务,导致宣钢一味扩大产能,生产的铁制品却卖不上价钱去,造成了产能虚高、资源浪费、亏损不止。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号角吹响后,宣刚开始以高产能、低消耗为目标,开始了内部改革调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持续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增加产品种类,开展多种经营,拓宽销售渠道,到年底终于扭亏为盈,盈利为14万,摘掉了自二次重组以来连续9年亏损的帽子。
深化改革中的宣钢
九十年代后,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宣钢自上而下深入进行了体制改革,精兵减员,实行厂长负责制改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率先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使全体员工成为了公司份额的持有者,宣钢员工成为了宣钢的真正主人,自然干起活来力求精益求精,产品质量迅速攀升。
宣钢人在20世纪最后十年不但扭亏为盈,而且将企业的规模扩大为1990年的7倍,上缴国家税款超过17个亿,成为了整个张家口市的最大企业和经济支柱,上钢、天钢、首钢等大型钢铁产所用的优质铁矿石都来自于宣钢。进入21世纪之后的宣钢,先是加入了唐山钢铁集团,后并入河北钢铁集团。
宣钢自十一五以来先后投资了200亿打造出了国内最先进的生产线,已经能在线生成六百万吨综合配套钢铁产品,尤其注重产品的设计研发,首都第二机场、北京地铁、深圳地铁、京张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上都可以看到宣钢的产品。最了不起的是宣钢今年来能在产能不断被压减的情况下产值和效益逆势提升。
与时俱进的宣钢
最近宣钢承担起了大型国有企业的职责担当,秉承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响应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自我加压去产能的号召,实现钢铁减能超过400万吨。
公司为了能顺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投入巨资引进排污净化设备,成功将厂区释放的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排放水平降到了国家规定标准水平以上,污水排放也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
公司将产能剔除的厂区大规模进行绿化建设,实现了向园林式工厂的转型跨越,原先黑脏乱臭的厂区旧貌换新颜变成了绿色生态厂区,还营造出了具有钢铁企业特色的植被景观。
宣钢自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便凭借苦干实干精神成为了华北第一钢铁巨无霸,改革开放后又能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积极进行体制改革跟市场经济接轨,才有了今日的辉煌成就,百年老企业却仍然可以青春永驻,关键在于其该企业的管理文化理念始终能做到与时俱进。
其产品总能以高科技含量高品质压倒对手,能够及时推陈出新。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动。宣钢在新形势下迈出了非钢转型的第一步。宣钢大力实施普转优、低成本和精品战略,以产线为核心,积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抢占高端产品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附加值,获益良多。
尤其抓住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将非钢产业提升到了公司的核心战略角度来寻求突破,集中发挥现有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向高科技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展并延伸产业链,积极与相关领域的优势企业合作。通过市场培育,逐步发展、壮大非钢产业。
宣钢该何去何从
如今占了半座城、拥有2万在册员工的宣钢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鉴于目前我国钢产量的严重过剩,成了国民经济协调稳步提升的巨大累赘,缩减产能成为了全国钢铁企业的必修课。
加之,钢铁企业属于高污染企业,严重威胁生态文明建设,张家口在2022年还要承办冬季奥运会赛事,为了营造良好的竞技环境和提升张家口的环保生态水平,宣钢转型搬迁提上日程。
宣钢搬迁也好,转型也罢,事关百年钢铁企业的品牌和生命,也关乎多达数万职工及家属的生计与稳定。
相信国家和宣钢有足够的智慧联手完成新一轮的转型换代,宣钢应将非钢产业提升到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重要支撑的战略高度,顺应国家产业政策,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科学的精神、超常的气魄和强烈的使命感,上下同欲,合力攻坚,负重奋进,破局前行。
百年国企多元发展正当其时,相信宣钢将以崭新的姿容重出江湖,再造辉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