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没有极致的全面屏设计,甚至连国产厂商都不再进行跟随。也没有百瓦的充电功率,但它却是去年iPhone 12系列发布之前其他厂商一直在对标的手机,也是让我重回iOS生态的一部机型。
我依然记得去年苹果发布iPhone 11系列之后的众生相,有些人在抱怨万年不变的刘海,也有人对着机身的精湛工艺感叹不已。确实,尽管受到Face ID 的限制导致外观饱受争议,但苹果总能将设计做成最有质感的样子。
苹果给iPhone 12 Pro的宣传语是「自我再升级」,而让于我对于换新产生犹豫的原因,正是前代出色的综合实力。况且,iPhone 11系列也许是苹果最后一代随机附赠充电头和耳机的手机。
国产机都不再模仿的刘海,它还在「发光发热」
从iPhone X开始,苹果的设计就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用户的审美疲劳也来到了一个阈值,其实在这一点上,苹果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彻底转变。
而且,这些一直在延续的设计,往往一开始就是足够好的。例如在iPhone X上率先采用的COP封装工艺、大幅提升整机质感的 PVD 工艺的不锈钢中框,可能为数不多有些落伍地方的就是正面的刘海,但这也受限于3D 结构光的存在。
在今年疫情大流行前,3D 结构光,也就是 FACE ID 一直是我认为最好用的解锁以及支付方式,其不断提升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让其在参与工作时能够实现「无感」。如果想把刘海拿掉,那3D 结构光这一苹果寄予很大希望的交互方式性也要被放弃,这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实现的。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苹果一直以来的做法,那就是延续家族设计。几乎每次的新设计语言苹果都会持续用个两三年或是更长时间,一方面是苹果在行业的特殊地位。凭借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供应链和唯一的生态系统,让其可以在如今激烈的市场上保持相对独立,直至下一个设计周期到来之前不断地打磨眼下的产品。
而这些,也是乔布斯一直强调的:
“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工艺上的新突破和饱受争议的「麻将」镜头模组
同样,这句话也贯彻了这部手机的方方面面。在背部,和X到XS系列的换色等于换代不同,11系列带来了全新工艺制成的背板,那就是如今流行的AG磨砂工艺和至今无人超越的一体成型背板。
能用一个零件做好的,绝不拆分成两个。苹果是将一片很薄的玻璃,通过将凸台以外的部分整个削薄的方式,做出这个玻璃盖板的。
再通过 CNC 来塑造整体形态,后续用隔离喷砂将玻璃处理成整体磨砂、局部高亮的表面效果。在一块玻璃上实现两种不同的质感,看似简单,却是即烧钱、也费力,但也耐磨、抗指纹,且一体性十足。
尽管我一直有带壳使用的习惯,但在闲暇时,总会偷偷将壳摘下来把玩好一会儿。
而在镜头的排列上,苹果采用了一个饱受争议的方式进行设计,以至于被网友们戏称为「麻将」后摄。在当时,这个设计无疑是一个异类,但实现「焦段无缝变焦」的基础,正在于此。
除了芯片和算法以外,硬件的布局也是极为关键的,它会同时影响到软件开发的工作量以及设计方案的取舍。
这种布局,可以让三颗镜头尽可能地靠近彼此,同时确保三颗镜头互相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是最大程度减小三颗镜头之间视差的最佳数学模型,也是实现全焦段无缝变焦的硬件基础。
它们之间可以形成三组两两一组的关系,实时地互相校正视差、色温、白平衡等等这些信息。
如果采用一字摆开或L型的布局,那么视差所带来的软件开发量和芯片的实时计算量会因此大大增加。在如今的大部分多镜头手机上进行变焦不难发现,在达到切换镜头的倍数时,会出现画面的错位和明显的白平衡变化。要实现iPhone这种三个焦段之间流畅的无缝衔接,显然它们都不是合适的布局。
美丑是主观的,工艺带来的精致感则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出来的。况且这代iPhone发布至今已经一年有余,又有多少厂商能够在这方面实现超越呢?
榜上无名的iPhone,拍照真的落后了吗?
从手机摄影这个概念刚刚兴起的时候,苹果和三星的拍照能力常年位于前列,甚至有着绝对优势。但随着近年国产厂商的逐渐兴起,都不约而同地将拍照作为第一升级点。
高像素、大底传感器、焦段范围广的影像系统,几乎成为目前的国产旗舰机型的标配。在出门旅游时,iPhone也因潜望式长焦镜头的缺失经常压在箱底,对于拍摄而言,国产旗舰更能让我满意。
从硬件来看,iPhone确实已经落后了很多:
· 超广角,iPhone 11 Pro虽然视野较广、畸变相对控制的也不错,但受传感器大小和缺少夜景模式的影响,使用场景严重受限。
· 主摄方面,依旧是传感器大小,和安卓相比那就更没法看了。而且在绝对像素方面也有较大差距,实拍样张放在一起丝毫不占优势。
· 再就是长焦镜头,也许是最好的2X人像镜头,但在当下国产旗舰机型都将潜望式长焦镜头作为标配的今天,也显得比较吃力。
但从实际成像来看,它依然有着不错的观感。
主摄
超广角
主摄夜景
主摄常规
2X暗光
在视频录制方面,iPhone却一直走在前面。随手录制一段4K 60帧的视频,其防抖性能和画面裁切程度都是任何一部手机没法比的,所以其一直以来带被称为最适合拍「vlog」的手机。如果落实到日常使用中,再问一下iPhone的拍照真的落后了吗?
相比现在手机越来越接近天花板的拍照,更让我在意的,是在大部分时间里能不能让我轻松的获得眼前的事物,而在这一点的体验上,iPhone依然是手机摄影的教科书。
· 顺滑的变焦
· 出色的对焦性能
· 取景框的所见即所得
· 三枚镜头接近一致的白平衡
在易用性上,iPhone的拍照要比安卓好上一大截。
借着苹果对硬件的这份「执着」,国产厂商早已在镜头硬件方面实现了超越。而且在越来越成熟的算法加持下,国产手机的拍照上限也越来越高。尽管苹果多年来一直靠着1200万像素镜头获得可靠的成像素质,但谁又不想画质再好一点,应用场景再多一点呢?
对12系列和苹果未来的一些看法
在以往,Pro和Pro Max两个定位的机型除了在屏幕大小和电池容量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苹果给这两个型号的定位,是在一致的专业性的基础上,进行大小的区分。而今年12系列却有了变化,除了上述的区别以外,Pro Max的主摄和长焦的素质都有了进一步提升。
库克的刀法越来越精准,小手用户直呼内行的mini、改头换面且仅160g多一点的12,又或是彻底跟12 Pro拉开差距的12 Pro Max,都有各自的受众,而高不成低不就的iPhone 12 Pro,销量也大概率在系列中垫底。
是,从Mini到Pro Max,各个型号的定位更加明确了,并且12的产品力通过对屏幕的升级也提上来了,与Pro的差距也仅仅剩下材质和一枚长焦镜头,还有苹果毫不在意的内存。而这些,也是通过20多g的重量换来的。
如果将iPhone 12 Pro单独从系列中拿出来,它也是一部进行常规升级的新品,有亮眼之处,但绝对谈不上惊喜:
· 屏幕尺寸从5.8变为6.1,重量几乎保持不变
· 外观变为直角中框
· 屏幕彻底做平
· 首款5nm 芯片A14
· 拍照性能再升级
· 支持录制并编辑杜比HDR规格视频
· 首次支持5G
数据来源:@小白评测
况且,在5G网络的引入和电池容量缩减的情况下,iPhone 12系列的整体续航水平相较上一代有了明显的缩水。要知道,现在尽管电池技术得不到长足的发展,但国产厂商早已换了个车道,在快充方面不断发力,不出意外在年末百瓦快充会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旗舰机型,甚至下放在次旗舰机型上。
苹果这边,却依然将20W 称为快充,难免有些说不过去。
不过,在12系列上,我也看到了苹果对未来的一些想法与布局。
首先,MagSafe 充电器利用吸附的方式,首次在手机上实现了移动无线充电。虽然功率远不及国产厂商,但这种实现方案却要比座充或是常见的无线充电更为合理,这是否预示着苹果已经走出了无孔化的第一步?或许在将来,手机与其他设备的数据传输也会以这种方式实现。
再者,按照近年来「平板先行,手机跟进」的产品策略,我们是否能大胆猜测,在后续的产品中刘海会被取消,进而与iPad Pro的设计语言保持一致。其实这一点,在今年的iPad Air 4上就已经漏出了一些苗头。它虽然更像iPad Pro了,但其并没有将3D 结构光引入,而是采用了电源键指纹方案,这就留给了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
回到11 Pro,也许是最后一部无差别的小屏旗舰
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这部手机的优缺点:
优点:
1.精良的做工和优秀的用料
2.计算摄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硬件的劣势
3.同时代出色的性能
缺点:
1.落后的刘海设计
2.缓慢的有线无线充电速度
3.没有明显升级的摄像头
统一各类产品的设计风格,是苹果近年来一直乐此不疲的事情,因此手机端重回直角中框设计在iPad Pro 2018发布之后就已然成了定局。但变化,也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的牺牲。在摸过12系列之后,机身整体更轻、边框收得更窄了,但握在手里,我却感受到了握持手感上的退步。
设计是要服务于产品,而不是为了改变,直角边框带来握持感的大打折扣,让我产生一个疑问:我是否真的需要这样一部很不一样的iPhone?
但可以预见的是,今年国内又将会流行起一股新热潮,直角边框又会给市场打上一剂肾上腺激素。流行是一个轮回,从乔布斯在2007年发布第一款iPhone开始到现在,苹果不断在用全新的工艺来复刻经典,让其成为一次又一次的设计风向标。
也许这次我还会换新,但是考虑到功能性上的缺失,意味着我也只能舍弃手感上的愉悦来换取体验上的完整性,唯一的选择也只有6.7英寸的iPhone 12 Pro Max。反观被「差别对待」的iPhone 12 Pro,谈不上好坏,但总觉得心里不舒服。
可能在几年后苹果新品发布会上,或许又能看到手里这部iPhone 11 Pro的影子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