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买过CD了?长沙湾老店、经营38年的楼梯铺行乐唱片,由于大厦收购,下个月待租约期满便光荣结业。楼上住客已人去楼空,只剩下行乐唱片作最后留守。
「现在全部都是清货,赚不到钱。如果不是拆楼我都会继续做,虽然没有什么钱赚,都叫做可以过日子,消耗时光。我现在都60多岁了,在外面可以有什么作为?但够钟始终要走。」今年68岁的行乐唱片老板梁明朗说。
梁明朗读到中一便打工替唱片公司销售卡式带,辗转在西环大笪地摆档,1982年扎根长沙湾这个楼梯铺,见证着唱片业风光时刻。「做这行业有两个黄金期:第一是CD的出现,那时连黑胶碟都不玩,加上80年代歌坛兴旺,像四大天王,歌手多过天上星星,最劲销量可以有十万张,称为白金销量。我们这个小档口,当年卖谭咏麟大碟《爱的根源》,一个月内,黑胶唱片卖了200张,录音带卖了500盒,那时一只碟赚不超过十元,利润很微,但销量大。这行不会发达,但养大一家四口绝对无问题。」第二个黄金期则是在90年代内地改革开放。「那时每逢过节,很多人便将碟卖回内地,他们对香港所有东西都好奇。那时我很串,客人如果买几十元东西,你拿张500都费事做你生意,不想找续,做不切生意。」梁明朗招积地说。
踏入千禧年代,电脑互联网开始普及,唱片业便开始走下坡,现在连HMV、HK Records都退场,网络年代大家有目共睹。「以前香港有过千间唱片铺,在高峰时期单是这条青山道,都有七八间卖唱片。现在这行是无得做了,但音乐永远不死,只是用其他形式出现吧!」梁明朗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