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评:三大指数全天震荡 军工股午后大涨】
财联社11月26日讯,三大指数全天震荡,市场分化依旧严重,个股跌多涨少,涨幅超9%个股仅30余家,跌幅超9%个股逾20家,短线情绪延续低迷。板块上,电力板块全天强势,新能源汽车板块补跌,率先调整的顺周期板块企稳,有机硅板块尾盘拉升,军工股午后大涨,其中江龙船艇等创业板个股更受资金青睐,银行、证券等大金融板块全天活跃,个股上,郑州煤电、南方轴承等高位股跌停,连板空间进一步压缩,整体看,高位股继续退潮,市场短线风险仍在释放中。盘面上,军工、电力、酒店餐饮等板块涨幅居前,汽车整车、油气设服、燃料电池等板块跌幅居前。截至收盘,沪指涨0.22%,报收3369点;深成指跌0.41%,报收13599点;创业板指跌0.23%,报收2609点。沪股通净买入31.59亿元,深股通净买入28.7亿元。
【易方达中小盘等产品限购频出 绩优基金份额难求】
今年以来,偏股基金赚钱效应明显,吸引资金持续涌入。一些绩优基金出于控制规模的考虑,不得不发布限购公告。
业内人士分析,大批资金流入一来会摊薄投资者收益,二来也影响基金经理建仓和管理。对基金设定单户申购上限,也是保护投资者的一种方式。
11月23日,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中小盘发布公告,自11月26日起,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在非直销机构累计申购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此前,该基金曾在9月17日发布公告,将交易限额从100万元调整到5万元。
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宜和兴全合润也迎来限额升级。11月18日,兴全合宜发布公告,将交易限额限制在1万元以下。此前,该基金分别于10月9日、11月7日调整交易限额为10万元、2万元。兴全合润也同时公告,将交易限额在1万元以下。兴全合润此前多次发布“限购令”,2月4日将大额申购上限从2000万元调整到1000万元,2月13日进一步下调至10万元。随着行情持续升温,兴全合润又于7月8日将限额调整至2万元以下。(上海证券报)
【万亿持仓揭秘 那些狂买中国股票的“外资大鳄”究竟是谁】
海外资管巨头的中国股票持仓量究竟有多大?说出来吓你一跳!是上万亿人民币的量级。
根据国内研究机构的统计,中国股票持仓规模排行前五家的海外大牌机构持仓市值在今年也已经达到了上万亿的水平。
最大一家投资已经超过4700亿,这个规模在A股投资者中料可以进入前三 ,足见外资大鳄们对中国资产的重视。
据中信证券研究,三季度BlackRock(贝莱德)、JPMorgan Chase(摩根大通)、Vanguard(先锋领航)、Capital Group(资本集团)、FMR(富达基金)占据中国股票外资持仓前五大位置。
排名首位的贝莱德,持仓高达721.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742.94亿人民币。
贝莱德是全球公募基金市场的领头羊,在中国也有长期的深耕,他们不仅借助国内券商发行募集大额的资管产品。同时也在今年率先获得了公募基金的资管牌照。
除去贝莱德外,其后四家机构依次是摩根大通、先锋、资本集团以及富达基金。
综合来看,海外的前五家头部管理人合计对中国股票的持仓金额为2745.9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8万亿元人民币。(资本深潜号)
【基金发行众生相:“大个”真香“小个”叫苦】
今年以来,A股结构性行情显著,基金发行势头强劲,爆款基金也层出不穷。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今年以来新成立基金共1197只,新成立基金规模也达到2.69万亿元。
近日,基金发行市场稍现降温迹象。截至11月25日,本月新发基金37只,发行规模仅为1614亿元,处于全年最低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型基金公司已经在今年出现多起基金募集失败案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22只基金募集失败。11月以来,已有5只基金募集失败,包括1只股票基金,1只混合基金,2只债券基金和1只FOF。(中证网)
【“抢人”白热化:高额的猎头费 量化私募频频出招】
近两年来,量化投资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人才成为各方必争之地,不少量化私募都开始聘请猎头挖人,并且在全球进行着“抢人”的战略布局。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为了抢夺人才,有量化私募机构甚至要支付给猎头候选人薪资的25%作为猎头费,一年甚至要为此花费上百万元。
尽管人才稀缺,量化私募的选择依然比较谨慎,淘汰率也非常高。对于优秀的人才,机构更是费尽心思,使出“十八般武艺”留住人才。除了分红之外,还有产品跟投、股权激励等措施,更有机构表示要帮全部员工实现财务自由。(中证网)
【新发基金为何成“弃儿”】
由于今年以来新发基金规模创历史新高,普通投资者在面对铺天盖地的基金产品宣传时,难免有些无从下手。在一些基金投资者的讨论群中,中国证券报记者时常看到“新基金太多让人挑花眼”的感叹。
基金发行市场如火如荼,一日售罄、比例配售、百亿资金抢购等现象频现。与此同时,延长发行、募集失败的情况也时有出现。根据Wind最新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募集失败的基金已达22只。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基金募集失败并非今年才有。只不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今年基金发行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募集失败的原因,不只是受到了市场行情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来看,一般投资者在买基金时,不仅要分析基金经理资历,还要看清该基金的历史发展趋势,再结合其它因素来判断其未来的走势。(中证网)
【百亿私募年底大举吸金 封闭型产品也热销】
11月以来,私募基金迎来了一个销售旺季。正心谷资本、景林资产、灵均投资等百亿私募都在年底前大举吸金。
这波销售热潮中,不少百亿私募推出的都是带有封闭期的产品,而且限制了募集额度,但仍然受到客户热捧。
一家券商派私募动用了十几个渠道募资,限额募集60-80亿元,全部都是3年封闭期产品。
“销售有封闭期的产品,一是希望通过投资者教育让客户长期持有,二是对我们的投资比较有信心,通过两三年价值投资,选择好公司,能够给投资者较好的收益。”前述北京百亿私募市场人士说。
同时,最近私募销售限制额度的也比较多。“我们每次都是精选一两个渠道,限制一定的量,控制规模。因为大资金进来,投资难度会增加。”某百亿私募市场经理说。(证券时报)
【年末私募调研热情骤升 近4000家机构合计调研逾5200次】
临近年末,私募调研热情急速升温。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在近1个月的时间里,有3969家私募累计调研上市公司5240次,其中不乏百亿元级私募,例如淡水泉、泓澄投资、星石投资、重阳投资和彤源投资等调研个股数量居前。从被调研上市公司来看,歌尔股份(36.680, -0.43, -1.16%)、海康威视(46.030, 0.42, 0.92%)、迈瑞医疗(333.780,9.76, 3.01%)、卫宁健康(15.980, 0.08,0.50%)和汤臣倍健(25.280, -0.33,-1.29%)等,被集中调研多达数十次。
多位私募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私募年末调研热情升温,主要在于对明年市场表现较为乐观,在寻找符合基本面指引下的投资方向;尤其在四季度以来,不少个股股价表现与行业基本面相辅相成,估值和盈利呈现出了一致性,私募加大调研更多是为了寻找更符合基本面预期的投资机会。(证券日报)
【首批公募REITs项目答辩已经完成 现金流稳定性是关注焦点】
11月26日,记者从机构人士处获悉,日前,首批公募REITs项目答辩已经完成,共有少于30个项目参与答辩,目前各家机构在等待通知阶段。有机构人士透露,在答辩中,项目产生现金流的稳定性是评委关注的焦点之一。另有机构人士介绍,后续管理人可能还需要走“产品”层面的流程。(中证网)
【超额收益新利器!这类基金今年规模大涨5倍】
2020年是权益基金大年,在股债波动背景下,追求平衡稳定回报的“固收+”基金也是热度不减。其中,偏债混合基金的增量规模就超过了2500亿元,是2019年的5倍多。
记者最新了解到,随着市场需求持续增加,这类产品的权益策略(即+部分)也在进行差异化升级,从一般的个股策略深入到了定增和打新领域。这类“固收+”产品,有望成为超额收益的又一新利器。(中国证券报)
【需求持续火热 “固收+”策略试水差异化】
今年以来,针对平衡稳定回报的“固收+”基金热度不减。截至目前,“固收+”基金中的偏债混合基金年内增量规模超过了2500亿元。随着需求持续增加,这类产品也在“+”策略上进行了差异化尝试,甚至深入到定增和打新领域,以捕获到更好的投资回报。
比如,鹏华基金将于12月14日发行的鹏华安享一年持有期基金,其权益投资主要采取“行业轮动+精选个股”策略,通过行业基本面、景气度等对比集中优选3-5个行业,力争通过行业轮动收获投资回报。同时,深圳某大中型公募基金公司于近期发行的一款一年定开基金,其权益投资增加了定增、打新等多种策略,该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王益(化名)将这种产品称为“固收++”产品。(中国证券报)
【债市“入冬”:债基遭投资者狂卖 多只产品“闭门谢客”】
连日来,一些债券基金“闭门谢客”的行为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行为可能与本月信用债密集违约和债券基金遭遇大额赎回等有关。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25日,本周已有多只债券基金发布暂停大额申购等业务的公告,少数基金暂停了个人投资者申购等业务。(国际金融报)
【信用债“失火”殃及债基 多家基金遭大额赎回】
近日,信用债市场的多起违约事件波及到债券基金,净值单日跌超8%的债基并不少见,有的债基年内亏损甚至将近40%。无论是否踩雷违约债券,债券基金目前的信任度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如华泰紫金丰益中短债C (007820)累计收益率在11月10日出现断崖式下跌,累计收益率从9日的-0.56%下跌到-9.25%,呈L型走势,11月24日累计收益率为-11.25%,而同类平均收益率为1.21%。基民表示感觉像“进了基金的地雷阵”。
通常来讲,为债券型基金,其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率低于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高于货币市场基金。如今债基频频大跌,令原本追求稳健的债基投资人心惊肉跳。(华夏时报)
【货币基金收益率回升:多只7日年化超3% “躺赚”日子真的回来了?】
曾经业绩和规模暗淡的货币市场基金又开始受宠。数据显示,当前“宝宝类”基金7日年化收益普遍高于2%。
截至11月25日,余额宝可转入的货币基金共计29只,7日年化收益率超过2%的达到27只,其中国泰现金管理货币的7日年化收益率达到2.5800%。在此背景下,此前一度表现不佳的天弘余额宝也有所发力,当前其7日年化收益率也已站上2%,达2.0140%,较今年以来6月1日的最低时的1.3110%回升了0.703%。
随着经济从疫情中恢复,流动性水平回归常态,货币基金整体收益率较前期的确有所抬升。有基金经理就表示,临近年末,市场流动性将面临季节性紧张的局面,短端收益率整体易上难下,预计货币基金收益率将持续位于年内高位,并在跨年前后到达高点,然后再缓慢下行,至春节后逐步回到正常水平。
不难发现,货币基金作为一类工具型产品还是具有一定吸引力。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不断下降,甚至低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一时间,人们开始逐渐放弃货币基金,转身投入其他理财产品的怀抱。而根据今年以来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变化来看,货币基金规模增长势头也已明显放缓,取而代之的则是权益产品规模的增长。(财联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